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
【6h】

论“中”: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绪论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历时性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哲学、伦理、宗教、心理、美学等文化意义以及它成为泰州学派哲学美学思想核心概念的原因。
   正文从综合比较的角度,历时性地梳理了哲学美学范畴“中”在泰州学派思想家王艮、王栋、王襞、颜均、何心隐、罗汝芳等人思想中的具体嬗变如“道”、“诚”、“和”、“庸”、“时中”等。
   第一章论述了王艮、王栋、王襞作为本体论的“中”的内涵:“中”即“性”,“中”即“道”;作为工夫论的“中”的审美实践:修身立“中”与修身立“本”,以及作为审美范畴的“中”的蕴涵:“全美”与“质美”。
   第二章辨析了既作为本体论又作为工夫论的“诚”之内涵;考察了王栋既作为本体论又作为工夫论的“诚”、“乐”之内涵以及“修身慎德”之审美人生修养工夫。
   第三章阐述了作为本体论的“中”的内涵:“中”即“和”,“中”即“仁”;颜钧、何心隐作为工夫论的“中”的审美实践:“体仁”、“静坐”与“聚和”,作为审美范畴之“和”的内涵与意义:“萃和”、“节而和”、“莫不亲莫不尊”。
   第四章梳理了既作为本体论又作为工夫论的“中”、“庸”与“中庸”之涵义,论析了罗汝芳作为本体论的“中”之内涵:“中”即“仁”、“仁”即“心”、“仁”即“生”、“仁”之审美人生境界;以及其作为工夫论的“庸”之特点:“放下”、“戒慎”与“反求”。
   结语认为,历代哲学家、美学家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具有“中”之道的人生境界或审美境界,从而使“中”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观的集中体现,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发展,形成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思维定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中”之道。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绵绵不绝,博厚广大,物物化育的强大生命力正根植于“中”之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而与时俱进的创新就是建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时中”精神。并且认为,泰州学派哲学美学范畴“中”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