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
【6h】

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内要摘要

英文文摘

绪论

一、生态批评概述

二、当代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崛起

三、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上篇:范畴篇

第一章和谐

第一节天人合一:生态批评的价值立场

第二节“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节“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

第二章自然

第一节自然观念的发展履程

第二节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

第三节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

第三章终极关怀

第一节终极关怀: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我是谁”: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序位

第三节“路在何方”: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

第四节“存在何为”:呼唤生态忧患与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

第四章悲慨

第一节生态文学的悲剧性之维

第二节悲壮慷慨:自然的崇高与人的崇高相契合

第三节拒斥媚俗:重扬严肃、高尚的儒雅风范

第五章生态审美话语

第一节生态话语:突出的政治性、批判性与反思意识

第二节生态话语审美化:生态思维理念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下篇:方法篇

第六章生态批评的方法(上)

第一节“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

第二节“生态女性”与视界融合

第三节“经典阐释”与生态优先

第四节“心理分析”与环境体验(暂未完稿)

第五节“系统论方法”与整体考察(暂未完稿)

第七章生态批评的方法(下)

第一节“正面发掘”与诗意追寻

第二节“缺席审问”与降值性批判

第三节“叙事剖析”与感染功效

结束语:加强中西交流,凸显本土特色

一、重视翻译评介,更重本土创新

二、重视文本解读,兴理论生长点

三、重视学术对话,化解学术隔膜

四、重视“拿来”,也重视“输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关于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的研究是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将通过对生态批评“范畴”的界定和探讨,尝试廓清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过对生态批评“方法”的研究,探讨一个对当前的生态批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批评方法系列构想。“范畴篇”与“方法篇”相辅相成,共同为构建既与西方生态批评相呼应又略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框架抛砖引玉。 本文的内容由绪论、上篇(范畴篇)5章、下篇(方法篇)2章和结束语共四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首先对生态批评的概念、批评对象、宗旨等进行了“概说”,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崛起的原因,然后探讨了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在简要总结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进而提出本文写作的基本设想。 上篇为“范畴篇”。生态批评是一门亟待建设的学科,范畴的提炼还在摸索阶段,但是,一些反映生态文艺和生态批评本质特征的范畴诸如“和谐”、“自然”、“终极关怀”、“悲慨”、“生态审美话语”等则是可以基本确定的。 第一章探讨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生态文艺(文化)中最为根本性的内涵,是生态批评反复探寻和积极倡导的。本章第一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内蕴进行了发掘,对这一极其重要的“和谐”思想的现代生态价值进行了考量,并将其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对比研究。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对“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进行辨析。本文并不简单地认同西方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为本”等激进的理论主张,而是认为:“生态中心主义”的某些原则性主张对于我们保护生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局限性;而温和、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则强调人的利益与生态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立足点,也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在生态保护究竟以谁为“本”的问题上,本文认为,“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第二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自然”。要实现“和谐”的目标,关键之一就是要调整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本章第一节梳理了“自然观念”的发展履程: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现代“天人相谐”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第二节则重点探讨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认为“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批评,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问题,还要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精神生态的问题,引导人们重视向“内部自然”的回归。第三节则从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的命题,在分析科技对人类的福祉与祸害的基础上,论析了“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的观点。 第三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终极关怀”。“我是谁”、“我在何处”、“路在何方”、“存在何为”,这些都是关乎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实现“和谐”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是人类终极关怀的应有之义。首先,人类只有正确评价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序位——“我在何处”,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态系统,才可能从根本上避开或缓解生态危机;其次,我们还必须弄清楚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走错了路、走错了什么路以至酿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严重偏颇,这样才能明确“路在何方”,真正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第三,要实现终极关怀,还需要明确“存在何为”的问题,需要呼唤人们生态忧患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生态批评应该鼓励并提倡批评家们有意识地从“终极”视角阅读文本,注意发掘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引导读者领悟并接受这种精神意蕴。 第四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悲慨”。悲慨,即是悲壮慷慨。它既是生态文学的重要风格,也是生态批评的重要风格。本章第一节分析生态文学的悲剧性之维。通过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解读指出,生态文学常常采取悲剧的形式,通过反思与批判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来唤醒人们追求“和谐”的生态意识。第二节进一步探讨生态文学中悲剧与崇高、人的崇高与自然的崇高相结合的问题。人类是崇高的,大自然是崇高的,人的崇高不应以征服自然为判断标准,而应该以人保护自然、实现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价值为标志。两者的有机契合,造就的往往是一种更为神圣的崇高,可以营造更加撼人心魄的悲壮慷慨的氛围。第三节论述了在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生态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的反叛精神:拒斥媚俗,重扬严肃、高尚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生态文学这种拒斥媚俗的特性,也决定了生态批评应该是一种阳刚的批评,一种充溢着浩然正气的批评。第五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生态审美话语”。生态理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色彩,生态文学艺术具有突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以生态理念为支撑、以生态文学艺术为主要批评对象的生态批评也因此而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色彩。虽然,生态话语是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批判性的,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又不能沦为生态话语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应该注重生态理念、生态思维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尽可能采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重视生态话语审美化,将“生态”融化为一种“审美性”的东西而留驻在人们的心中,并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意识,这应该成为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执着追求。 下篇为“方法篇”。作为一种学科跨越性非常突出的批评样式,生态批评的方法具有更大的延广性和张力。本篇主要从“学科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上对生态批评的方法进行探讨。 第六章,从“学科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