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6h】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民国时期扬州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2.1 清曲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2.1.1 扬州清曲的主体音乐分析

2.1.2 民国时期扬州清曲的传承

2.1.3 民国时期扬州清曲的发展

2.2 弹词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2.2.1 弹词音乐主体分析

2.2.2 弹词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2.2.3 弹词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2.3 道情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2.3.1 道情音乐主体分析

2.3.2 道情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2.3.3 道情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第3章 民国时期扬州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3.1 维扬戏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3.1.1 维扬戏音乐主体分析

3.1.2 维扬戏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3.1.3 维扬戏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3.2 淮剧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3.2.1 淮剧音乐主体分析

3.2.2 淮剧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3.2.3 淮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3.3 京剧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3.3.1 京剧音乐主体分析

3.3.2 京剧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3.3.3 京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3.4 昆曲在民国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3.4.1 昆曲音乐主体分析

3.4.2 昆曲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3.4.3 昆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第4章 民国时期扬州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1 扬州民歌

4.1.1 扬州民歌音乐主体分析

4.1.2 扬州民歌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4.1.3 扬州民歌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4.2 广陵古琴

4.2.1 广陵古琴音乐主体分析

4.2.2 广陵古琴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4.2.3 广陵古琴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4.3 邵伯号子和十番鼓

4.3.1 邵伯号子和十番鼓音乐主体分析

4.3.2 邵伯号子和十番鼓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4.3.3 邵伯号子和十番鼓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4.4 高邮民歌

4.4.1 高邮民歌音乐主体分析

4.4.2 高邮民歌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4.4.3 高邮民歌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4.5 胥浦农歌

4.5.1 胥浦农歌音乐主体分析

4.5.2 胥浦农歌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4.5.3 胥浦农歌在民国时期的发展

第5章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理论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5.1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理论研究的传承

5.1.1 本土人士对扬州音乐理论的研究

5.1.2 外籍人士对扬州音乐理论的研究

5.2 民国时期扬州音乐理论研究成果

5.2.1 研究成果一

5.2.2 研究成果二

结论

1.民国时期扬州音乐成就斐然

2.民国时期扬州音乐形态同根相生

3.民国时期扬州音乐是当今“非遗”瑰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民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较为短暂。对扬州音乐而言,却是一个成就不菲的时期。无论是曲艺、戏剧,还是民间音乐,都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艺术作品和领军人物,彰显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
  扬州音乐蕴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曲艺、戏剧、舞蹈、音乐、民歌、民间文学、宗教、民俗、杂技与竞技等九大类。本课题选择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中的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三个分支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思考:第一,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维扬戏发展成为扬剧,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唱腔风格奠定了京剧作为国粹的地位。第二,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在新时期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清曲、广陵古琴、邵伯十番音乐、弹词、高邮民歌等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广陵古琴跻身世界“非遗”名录行列。第三,民国时期的扬州曲艺、戏剧和民间音乐为其在新时期开展唱论研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像朱自清的《中国歌谣》、任仲敏的《新曲苑》等学术成果填补了扬州戏曲、民间音乐唱论方面的研究空白,加强了中国音乐研究,以及扬州系统化音乐研究的深度。
  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明显地充满着战争生活气息和人民求自由解放的企盼情怀。典型成就一:清曲《鲜花调》演变为《茉莉花》,享誉海内外。典型成就二:维扬戏的形成,是扬州戏剧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成果。典型成就三:梅兰芳开创“梅派”唱腔风格,京剧成为国粹。典型成就四:朱自清著成《中国歌谣》,任中敏著成《新曲苑》,树立民国扬州音乐文化理论研究的两座丰碑。本课题在体例上着力从传承和发展两个层面,对民国时期扬州音乐中的曲艺、戏剧、民间音乐展开研究,并由此进一步阐明:民国是扬州音乐的重要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