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
【6h】

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时新小说竞赛始末

第一节 小说竞赛的酝酿与举办

第二节 小说竞赛反响与获奖篇目概貌

第二章 作为征文的获奖小说

第一节 “合显三事之大害”——“时”“事”对应的取材构思

第二节 “祛各弊之妙法”——殊途同归的改革想象

第三节 “立案演说”——人物设置“按需配给”的现象

第四节 “浅明为要”“趣雅为宗”——各寻门路的小说语言

第三章 遴选标准探析

第一节 疑问的提出:因何成为获奖征文?

第二节 疑问试答:关于遴选标准的一种猜想

余论 向谴责过渡:从获奖征文到“最早的中国现代小说”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近来晚清小说研究新的热点之一的清末时新小说竞赛,是1895年由英儒傅兰雅经长期酝酿后举办的一次有奖征文活动。竞赛反响热烈,最终评选出20篇获奖小说,其中有15篇得以保存至今,收录在《清末时新小说集》第1~5册。近年来,学界对小说竞赛以及这些小说作品的评价,都存在批评质疑的观点,且不乏声音尤为激烈者,但其中仍有拓伸的余地。本文在此背景下,选择清末时新小说竞赛征文活动现存的15篇获奖作品作为论文研究对象。
  文章共包括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的框架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时新小说竞赛始末”,主要从抨击鸦片、时文、缠足三大社会积弊的小说竞赛主题与登报悬赏征文的活动形式酝酿产生的过程,举办活动时值甲午战败后爱国热情高涨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竞赛所获热烈反响,和获奖作品评选结果等方面,交代了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的产生背景,并简要介绍了这些获奖作品的基本概貌。
  第二章是“作为征文的获奖小说”,主要从获奖小说的“征文”属性出发,解析它们在取材构思模式、思想意识倾向、人物形象设置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均努力迎合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对所求著小说在思想主题、表现范畴、写作形式和表达效果方面的诸项要求的“应征”特性。这些获奖征文作为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体现出浓厚的“应征之文”的烙印,其中既不乏新意亮点,也存在陈陋之处。
  第三章是“遴选标准探析”,即立足于前两章的论述基础,通过多元的比较和分析,对小说竞赛评奖工作实际执行时所参照的遴选标准进行了推想。现存获奖征文大多不能完全符合傅兰雅赛前的征文要求,且多少也存在傅兰雅赛后评议中所述写作缺陷;而相比未获奖作品,获奖征文虽然具备体裁“不违式”和内容讲求“道德文明”上的明显优势,但仅此优势不足以构成明确可据的甄选标准。结合这些获奖征文自身的特征、排名情况,以及竞赛举办前后傅兰雅个人的经历来推断,它们最终获选,很有可能是因为相对更加符合在华工作的西方人对“小说”这一体裁写作特点的预期,和傅兰雅个人赴美任教所需“东方学教学资料”的需要。
  在此后的余论部分,本文首先对前面三章内容作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并进而指出,尽管与小说竞赛最终执行的遴选标准相对应的“小说审美观”,对晚清文人小说观念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但遴选工作本身仍有价值:征文作者与征稿人傅兰雅的小说观交流过程因此而完整,所选获奖征文中的一些篇目也以其他方式影响着之后的晚清小说。
  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这四个部分,主要就以下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第一,侧重从“征文活动”的角度切入,将小说竞赛视作一个主办方与参赛者就小说观念进行的交流互动过程;第二,将获奖小说回归到“应征之文”的属性,视之为上述互动过程中的一环;第三,通过文本研究,对小说竞赛实际执行的遴选标准及与之相应的小说观念进行探析,进而透过主办方与参赛者“征稿—应征—评议”这一完整的小说观念交流过程,从小说观念与作者的形成这一历史的发展的宏观角度,重新定义和评估获奖征文及征文活动之于晚清小说发展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