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迷失的孩子》翻译实践报告
【6h】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迷失的孩子》翻译实践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Author

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ranslation

2.1 Overview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Previous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Thre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3.1 Source Text Analysis

3.2 Translation Tools

3.3 Guidance Theory Selection

3.4 Translation Step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Discourse Level

4.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Stylistic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英国女作家朱莉·梅森所著《迷失的孩子》(The Lost Child)。《迷失的孩子》是朱莉·梅森四部非虚构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迄今尚无中文译本。《迷失的孩子》出版后引发很大争议,即“好的作家”与“坏的母亲”之间的争论。然而也有人说,这本书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母亲对其孩子最真挚而热切的爱。因此,笔者认为这本书翻译及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其所引起的美国社会的争论及反思,翻译此书有助于中文读者了解美国文化,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及成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值得中国读者探讨和深思。
  本报告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层面和文体层面分别对《迷失的孩子》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典型翻译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译文如何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原文。
  本报告结合翻译实践,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探讨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下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文化信息和文本风格。通过分析,本论文的四点主要结论如下:译者应注重找到目的语与原文中功能对等的含义而非直接形式对等;译者应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包括语句逻辑和语法关系;译者应根据不同语境准确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文本上的对等;译者译文应保持原文语言风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