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6h】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序言

一、组诗的演进及唐代组诗状况

二、唐代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

(一)礼乐文化的传承

(二)乐府民歌的影响

(三)文人间的唱和

(四)朝廷宴饮的兴会

(五)仿作与拟古

(六)辑诗

注释

三、唐代组诗的几种特殊形态

(一)联章组诗

(二)联句组诗

(三)同题共作

注释

四、唐代组诗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功能

(一)同一主题的多元化展示

(二)炫博斗奇的士林风尚

(三)一唱三叹的审美体验

注释

五、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一)组诗的创作方式对词的影响

(二)组诗对曲体结构的影响

(三)组诗对小说的影响

注释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 记

展开▼

摘要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萌芽于先秦,后代均有大量作品面世。它们少则二首一组,多则几十首一组,甚至百首为一组。或作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或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内容涉及赠答、咏怀、咏史、纪行、悼亡、伤时、宴饮、唱和、游仙、祭祀、田园等许多题材领域。唐代是组诗发展的定型期,它在总结前代组诗丰富的创作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组诗文体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由于组诗文体特征模糊等诸多原因,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够。 组诗演变与其自觉接受传统雅乐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也与文人拟作民歌、文人集团的唱和风气、朝廷宴集活动等有关。组诗的“文件夹”功能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全部包容并作系统展示,折射出士林炫博斗奇的风尚,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组诗的独特表达功能也影响了其他文体,推动了相关文体的“诗化”进程,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 第一部分对组诗的演进与唐代组诗状况进行描述; 第二部分对组诗的成因与唐代社会的关系作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研究组诗的几种特殊形态; 第四部分探讨组诗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功能; 第五部分研究组诗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第六部分是结论,进行总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