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澄湖生态渔业综合技术研究
【6h】

澄湖生态渔业综合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澄湖位于太湖之东,淀山湖之西北的阳澄淀泖水网地带,北穿吴淞江,与阳澄湖息息相通,位于东经120°41′,北纬30°22′。沿湖周长20余公里,跨苏州市吴中区、昆山市和吴江市三地。全湖呈三角形,东西长度为9公里,南北长度为12公里,湖水面积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3米,容积为0.73亿m3。近几年来由于周边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澄湖,致使澄湖呈现富营养化态势,水生植被遭到破坏,水质发生恶化,湖泊稳定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一些优质土著野生水产动物因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量下降甚至灭绝。
   本研究对澄湖的浮游生物群体组成和水质理化指标等进行了调查,初步研究了澄湖鱼类放养结构调整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探索了围网培育鲢鱼鱼种技术及其与水环境调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澄湖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改善水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并为其它中小型湖泊的生态渔业提供的参考借鉴。主要成果如下:
   1.2002年至2009年,澄湖水质出现较大变化,富营养化程度呈现减缓态势。水体透明度由2002年的45.5cm增加到60.4cm,提高近15.2cm;除2004年外,溶解氧多维持在8mg/L以上;TP由0.16 mg.L下降到0.09 mg/L,含量减少43.8%;TN由2.34mg/L下降至1.55 mg/L,下降幅度达33.8%;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由51.3μg/L减少至34.4μg/L。
   澄湖浮游植物有7门72属。其中绿藻门29属,硅藻门、蓝藻门均为15属,黄藻门、甲藻门均为4属,裸藻门为1属。数量最多的是绿藻门,占68.9%以上,其次为蓝藻门、硅藻门,二者合占总属数的21.5%。湖泊中分布优势种类为衣藻、小球藻、鼓藻、卵囊藻、星球藻和针杆藻。
   澄湖现有鱼类63种,隶属于9目、16科、45属,可划分为4个区系复合体。
   2.随着鳙鱼产量的下降、鲢鱼产量的增加,澄湖TP、TN和Chal呈现下降趋势,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鲢产量与透明度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2=0.5428;鳙产量与透明度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2=0.4932。
   3.采用自然资源增殖和人工放养为主,自主培育鱼种为辅的模式,在湖泊污水进水口的湖湾处采用不投饵的方式培育鱼种。这种方式的使用提高了鱼种质量,提高了鱼种的成活率和回捕率,并实现了水体净化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