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家仁学的“向内转”——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的人类学美学阐释
【6h】

儒家仁学的“向内转”——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的人类学美学阐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思想成就的学术渊源

第二节 百家争鸣的时代渊源

第三节 美善同一的美学定位

第二章 以心言性: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内在的确立

第一节 “性”本论的范畴

第二节 与告子辩性--性善论的逻辑推理

第三节 以心言性--性善论的价值导向

第三章 知言养气: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范式的构建

第一节 “气”本论的范畴

第二节 养气--性善论的内修

第三节 践行--性善论的外化

第四节 知天:性善论的审美

第四章 施仁政: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社会化的实践

第一节 圣人:伦理政治结构中的偶像符号

第二节 仁政--性善论审美理想的社会表征

第三节 与民同乐--性善论审美理想的社会化实践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以“仁”为原则,“仁”并非是认知表面意义的“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而是以个体内在价值的“性善”为理论依据。“仁义礼智”的善端源于人本身,而使人的存在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本源性与优越性,因此“仁”作为一种至高的道德理想的普遍性直接降落在人心深处,合理支配着人的血肉之躯,并将其转化为伦理道德的生活政治实践。道德的性善为个体走向具体的存在提供了某种前提,以“性善”为本源,行善成为人的现实趋向,并超越了食色等片面的自然性,同时也扬弃了特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单向度性。
   抛开传统的单就美学论美学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哲学层次来阐释孟子性善论的审美理想,从人类学美学的角度探究孟子性善论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用理性的道德规则强加于感性的美,使人的审美感受成为理性的工具。孟子以心释仁、以义行仁的性善论的审美理想并非仅仅是建立于个体的“在”,而是建立于主体的“在”与群体的“共在”所构成的存在的二重向度中,因此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的研究应以人的个体生命存在为核心,并将个体生命的自足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在人类学的美学视野中实现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政治的统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