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红歌会”德育价值研究
【6h】

“中国红歌会”德育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目的

1.1.2选题意义

1.2研究文献综述

1.2.1 “红歌”研究综述

1.2.2 “中国红歌会”研究综述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的创新点

2.“中国红歌会”概述及其德育价值研究基础

2.1“中国红歌会”概述

2.1.1“中国红歌会”的产生背景

2.1.2 “中国红歌会”的发展脉络

2.1.3 “中国红歌会”的社会影响

2.2 “中国红歌会”德育价值研究基础

2.2.1 “中国红歌会”德育价值双向性研究基础

2.2.2 “中国红歌会”德育价值研究争议及定位

3. 德育视野下“中国红歌会”解读

3.1德育结构的本体性创新

3.1.1德育对象——群众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3.1.2德育内容——民族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3.1.3德育形式——情境感与自主性相结合

3.2德育方法的多元化提升

3.2.1历史学——历史阶段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3.2.2传播学——传媒新路径与主客体的转化

3.2.3美学——音乐观赏性与道德感的承接

3.3德育内涵的整体性实践

3.3.1主体价值——多主体价值不断体现

3.3.2核心价值——动态化价值不断生成

3.3.3实践价值——自觉性观念不断涌现

3.3.4潜在价值——开放性理念不断挖掘

4.“中国红歌会”对德育优化方向的启示

4.1内容通俗化——贴近生活 雅俗共赏

4.2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 喜闻乐见

4.3精神崇高化——提升境界 高屋建瓴

5.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为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合理协调好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的矛盾关系。江西电视台以塑造精品栏目“中国红歌会”的全新模式,在充分展现当代媒体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历史态度的同时,也对“红歌”历史源流、传播路径及其精神内涵展开了全新的探索。它不但用美学方法、德育方式,实现文化传统与精神传承的动态对接,而且也是江西“红歌热”现象赢得官方和民间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中国红歌会”不只是体现“红歌”文化本身的作用,而且更是将“红歌”价值扩大化。“中国红歌会”使“红歌”走下政治舞台,走入群众、贴近群众。“中国红歌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比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更加行之有效,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可也通过歌曲变得更加稳固。江西“中国红歌会”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主要论述“红歌”文化以及“中国红歌会”活动在德育中的价值,解释“红歌”在发挥德育功能中存在的质疑。“红歌”是如何在德育的内容形式上发挥作用的?“中国红歌会”是如何使德育在内在和外延中发挥影响?“红歌”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德育思想?“中国红歌会”又是如何让受众在“红歌”中实现思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并获得娱乐感和幸福感?最后通过“中国红歌会”总结出德育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首先,论文对“中国红歌会”进行简要的概述,先介绍了“中国红歌会”的产生背景,概括了“中国红歌会”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中国红歌会”开办以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就“中国红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释。
  其次,论文重点对“中国红歌会”进行了德育视野的解读,一是德育本体性方面的创新,包括了德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二是德育多元化方面的提升,包括了历史学、传播学和美学;三是德育内涵的实践,包括主体价值、核心价值、实践价值、潜在价值四个方面。
  最后,论文总结了“中国红歌会”对当代德育优化的启示,即德育必须符合通俗化、多样化、崇高化的发展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