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反思与超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6h】

反思与超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在“科学主义”泛滥的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硬科学”的自然科学已独占大学之鳌头,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的地位正逐步或已经被边缘化,其固有的功能也正日益消解或弱化。在大学这一神圣殿堂中,曾经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人文社会科学已风光不再。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她不可避免地陷入或沦为“软”科学的尴尬与无奈。人们心目之中的“象牙塔”已轰然坍塌,“精神家园”在喧嚣和浮躁之中黯然失色。纽曼与洪堡充满理想色彩与完美憧憬的大学,缘何只能成为人们一种远逝的记忆呢?身处这样的“科学时代”,人们不免有这样的疑虑和追问。
  围绕这些问题与追问,笔者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征。笔者系统分析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范式及特征,指出入文科学知识是“意义”的“事实”和“价值”的事实,是一种具体的、境遇性知识,是一种复杂的、要求参与者拥有心灵极大开放性与宽容度的且极具个性表达方式的知识;社会科学是对客观的社会事实、社会过程、社会关系进行描述和归因分析,其理论和逻辑是由一些变量语言组成,其主旨在于揭示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可以用“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统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观点。
  其次,西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嬗变。通过对古典教育理念的历史梳理与分析,概括出人类早期尤其是中世纪以来传统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阐释与解读”、“信仰与沉思”和“虔敬与超越”;归纳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由于人性与理性的联姻、学术的政治化与科学化结合等原因,使得在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过程中现代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起成为历史之必然,大学人文研究表现出对人性与理想的呵护、精神独立和卓越追求,大学人文研究的基本精神仍然是“神圣性的”、“信仰性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已经不再象从前那样纯粹,它必须服务于现实社会;探讨了“科学主义”泛滥背景下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何以式微、科学时代理性神话破灭之后当代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崛起等系列问题;指出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唯科学主义或“科学主义”专制意识下解放之后,必须坚持实用化、多元化和科学化发展方向。无论是从研究方法、研究意识方面的考量,还是从研究主题、研究价值层面的分析,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烙上时代的印记,应该主动、努力适应时代发展之要求。
  再次,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系统分析了我国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典型的洋务学堂和新式书院的办学模式,明晰了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所引入西方办学理念的内容与性质。从内容看,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而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这种引入主要限于以应时需的语言、法律、历史等;从性质看,这种引入尚停留于翻译、介绍层次。因此,从根本上讲,这一时期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仍然是中国传统占据着主流地位,即“上法三代”是主体,“旁采泰西”是支流。其后之民国时期,大学才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学人文社会科研究开始转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务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第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表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钩沉出作为追求“实践合理性”的、面向“事情”和“进入事情”的学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源、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人与神的关系等“实然”功能与价值。在后现代语境下,笔者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选择与整理、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转向与引领、文化沟通与理解等“应然”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第五,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系统。通过对当前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化、工具化倾向的批判,提出作为面向“事情”和“进入事情”的实践者、追求“本真化”和“实践合理性”的思想者以及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和被“边缘化”的探究者,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凭借学术良知与责任、解释与超越、寂寞与坚守等学术品质;通过对“学术共同体”实然组织形态的分析,提出实现组织效能最大化必须尊重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的松散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虚拟性等应然特性;通过对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所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有效运作组织活动必须理性对待和妥善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依赖性与独立性、同构性与多元性、竞争性与合作性等矛盾关系。
  第六,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体系。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冲突的分析,提出对待和处理这一冲突必须在理念上正确把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科学与意识形态、规范与自由等关系问题;通过对“学术自由”概念及其之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分析,提出有效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必须从国家法律、大学制度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通过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师资队伍等资源配置之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以及对现有体制、机制弊端的批判,提出了科学、合理、公正地配置学术研究资源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对现行学术研究管理与评价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批判,提出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与评价必须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历史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人本性原则以及例外原则,以确保其学术研究之质量。总之,从价值取向、氛围营造、资源配置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可以建立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保障体系。
  最后,以苏州大学为个案,通过对其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之成功实践的全面总结与系统分析,具体验证本研究所提出观点、原则、方法以及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权作本课题的对策性研究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