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昆曲视野下的《玉簪记》
【6h】

昆曲视野下的《玉簪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引言

第一章《玉簪记》的故事流变

第一节《玉簪记》故事本源

第二节 元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

第三节 话本《张于湖传》

第二章 明传奇《玉簪记》

第一节 《玉簪记》剧本安排及思想内容分析

一.剧本安排

二.思想内容

第二节《玉簪记》陈妙常人物形象分析

一.与元杂剧中女性出家人形象比较?以《竹坞听琴》郑彩鸾为例

二.与昆剧中女性出家人形象比较?以《思凡》色空为例

第三章 近代昆曲舞台上的《玉簪记》演出

第一节《玉簪记》折子戏的流传

第二节《玉簪记》折子戏分析

一.琴挑

二.问病

三.偷诗

四.秋江

第四章 近五十年来《玉簪记》"小本戏"演出

第一节 1983年江苏省昆剧院《玉簪记》

一.剧情及曲词改动

二.人物性格

第二节 1985年上海昆剧团《玉簪记》

一.剧本编排

二.表演艺术

第三节 2008年苏州昆剧院版《玉簪记》

一.剧本编排

二.舞美设计

三.舞台表演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陈妙常的故事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后经文人改编为元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以及话本小说《张于湖传》。明代文人高濂在前人基础之上,创作出著名传奇《玉簪记》。他虽取法前人,但不落窠臼,在作品中融入了反封建及反宗教戒律的思想,为这一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谱上了人性的色彩。
   传奇《玉簪记》新奇的剧本结构和喜剧性使得这部作品跻身于明传奇最优秀的作品之中。而作品中女主人公陈妙常的人物形象历经了杂剧和话本的演变,在此部作品中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她既区别于同是为爱情而奋不顾身的崔莺莺,也区别于同是出家人而向往爱情的小尼姑色空,具有其独特性。
   《玉簪记》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本上,更体现在舞台表演方面。从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玉簪记》盛演《琴挑》、《问病》、《偷诗》、《秋江》等折子戏,历代昆剧表演艺人对这些折子戏的加工,使得这些折子戏成为经典。而将这些经典的折子戏串联成一台小本戏更是后来的很多剧团的演出形式。
   近五十年来,《玉簪记》的演出一直长盛不衰,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等都曾将《玉簪记》故事搬上昆曲舞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而新世纪以来,白先勇精心策划的苏州昆剧院版《玉簪记》的上演,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昆曲新美学”的力量和新时代昆曲的魅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