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病案研究
【6h】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病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CKD的研究进展

1.1 CKD概念及分期

1.2 CKD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CKD的临床特点

2 中医学对CKD的研究进展

2.1 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文献研究

2.3 周仲瑛教授瘀热论及病机辨证思想概述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 讨论

4.1 临床症状

4.2 病机证素

4.3 用药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CKD临证经验探讨

第四部分典型病案选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临床实践为依据,在多年跟师门诊抄方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以周仲瑛教授积累的CKD(慢性肾脏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归纳、提炼、总结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辨治CKD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
  方法:门诊收集周仲瑛教授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所有的CKD病案,在对其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其中符合研究条件的病案共75例,108诊次。然后将病案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算模型挖掘、分析其症状、病机证素、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
  结果:75例病案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56.3岁。其中发病率高发的年龄段分别见于40岁至49岁,共26例,占24.07%;70岁至79岁,共21例,占19.44%。症状方面,从挖掘结果来看,CKD的主症依次为腰痛、口干、疲劳乏力、下肢浮肿,尿少、尿频、小便有沫,分别占37.03%、27.77%、26.85%、24.07%、24.07%、22.22%、22.22%。舌象以苔黄薄腻,质暗(红)为主,其中苔黄薄腻占19.44%,质暗红占31.48%。脉象方面,细、滑脉出现的频数最多,分别占70.37%、66.66%。病机证素方面,热的频率最高为91.66%,其次为湿、肾虚、瘀、阴伤,分别占90.74%、74.07%、26.85%、22.22%。运用关联分析后发现,病机证素“瘀”导致病机证素“热”在支持度相同的情况下,置信度远大于病机证素“热”导致病机证素“瘀”;病机证素“湿”导致病机证素“热”在支持度相同的情况下置信度远大于病机证素“热”导致病机证素“湿”。由此可见,在“瘀热”病机演变过程中,“瘀”与“湿”占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用药方面,频次超过50次的药物有生地黄、土茯苓、黄柏、泽泻、六月雪、鬼箭羽,频次超过30次的有山萸肉、泽兰、茯苓、炒苍术、生黄芪、知母、旱莲草。
  结论:1、从周仲瑛教授CKD病案挖掘结果来看,CK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腰痛、口干、疲劳乏力、下肢浮肿、尿少、尿频、小便有沫;舌象主要表现为苔黄薄腻,质暗(红);脉象主要表现为细、滑脉。2、CKD的病机证素主要涉及热、湿、肾虚、瘀、阴伤,本虚以肾虚、阴伤为主,标实以热、湿、瘀为主,CKD的病性总属本虚标实。3、周仲瑛教授对CKD的治疗常用生地黄、土茯苓、泽兰、泽泻、六月雪、鬼箭羽等滋肾养阴、凉血散瘀、清热利湿等类药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