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回返审美之源——当代中国艺术教育非审美化现象研究
【6h】

回返审美之源——当代中国艺术教育非审美化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审美的迷失—艺术教育的双重困境

第一节消解生命主体的艺术教育

一、艺术创造力的匮乏

二、内在情感激发的缺失

三、功利化的技术取向

第二节消解艺术主体的艺术教育

一、艺术的缺场

二、艺术创造与想象的边界

三、艺术创造与想象的纬度

第二章审美迷失的历史追溯

一、“成于乐”:传统艺术教育的伦理理性内核

二、感性本体在艺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突显

三、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本土发展

第三章回返审美之源: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构成解析

第一节审美构成提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节艺术教育审美构成解析的理论基础

一、审美构成的解析

二、艺术教育审美构成的解析与审美经验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审美构成解析向艺术教育实践的内在转化

一、趋向中心的艺术教育

二、走向交往的艺术教育:构筑理解的平台

第四章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审美构成

第一节艺术教育的不同要素与审美意向性关系

一、艺术与审美意向性关系

二、艺术学习者与审美意向性关系

三、艺术教育者与审美意向性关系

第二节艺术教育的整体过程渗透审美意向性关系

一、艺术感知与欣赏

二、艺术创造与表现

三、艺术反思与评价

四、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过程的合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该文将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化现象概括为两种典型倾向,即生命主体缺失与艺术主体缺失.它们亦是传统艺术教育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的极端表现形态.理性本体专注于知识技能灌输,强调艺术教育的确定化、秩序化、程序化;感性本体则突出艺术学习者自由意志的表现,强调艺术教育的非确定化、无序化.理性本体和感性本体的极端形态都局限于美学思维上的二元论,从而使艺术教育走向了非审美化.该文针对艺术教育的这些现象,力图突破审美二元论的局限,对艺术教育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及各种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将视点拓展到研究如何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有效建立审美意向性关系.该文认为,艺术教育中审美关系构成的基点是审美主体心意与艺术形式双向交往与互相生成构造的过程.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心意主动选择并且发生质变的过程;从艺术形式角度而言,这正是通过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而逐渐深化.艺术教育是由艺术学习者、艺术与艺术教育者等异质要素构成的有机体,每一要素都应发挥其积极的主体作用,并与其他要素之间建立相互促进,彼此渗透与影响,共同发展与创新的生态式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