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六朝论语学研究
【6h】

六朝论语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六朝的思想文化

第三章《论语集解》研究上(综述篇)

第四章《论语集解》研究下(专题篇)——《论语集解》八家注统计分析

第五章《论语释疑》《论语体略》研究

第六章《论语义疏》研究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对保留至今的或完整或残缺的六朝时期几个论语学代表成果《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论语义疏》进行纵贯式研究,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概括介绍论语学这一专名的文献依据,对张岱年先生主编之《孔子大辞典》所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论语学”概念的产生时间提出质疑,认为该专名的使用不是始于1924年,而是始于1904年。对《孔子大辞典》界定的现有论语学内容存在的疏忽和不足从如下三方面作了充实和补充:一是《论语》的得名和内涵;二是《论语》作为“语”类著作的文体特征;三是在通行文本形成之前,《论语》的存在方式。在与“孔学”、“儒学”、“经学”的联系和区别中,廓清了论语学的内涵与外延,对论语学作了新的界说。同时提出了“前论语学”的概念。 第二章,将六朝论语学的发生、发展与成型、成熟置于六朝思想文化的宏大背景下,在对六朝思想文化深入细致的分析中,凸显六朝论语学的特质。首先,对“六朝”作了新的界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六朝”这一新的概念,认为文化六朝所指称的不再是几个王朝赖以立足的地理方位,也不奔是几个王朝得以存在的政治权力,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由若干王朝连缀而成的历史区间,其实质是以思想文化而不是以政治制度来体现的。其次,从学术、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六朝思想文化的特点。最后,分全盘否定、公允中和与全盘肯定三派说明学术界对六朝思想文化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章是对六朝论语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著作《论语集解》的综合研究。一是分否定评价、中性评价和肯定评价三个方面,对环绕何晏在生活、政治、学术等方面异常纷纭的认识和评价,作了细微的分析和全面的清理,力图还原何晏的真实形象,并恢复其在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二是厘清了文献关于《集解》作者记载的混乱和偏失,初步认定《集解》的作者仍应以何晏为是。驳正了《集解》成书时间过于笼统和过于具体的说法,提出《集解》成书时间当在公元236年至249年这13年之间的论断。三是从两汉六朝社会背景、学术转型、阐释方法的嬗变、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术自身的发展、曹魏政权的人才制度等若干方面详细探讨了《论语集解》产生的原因与背景。四是以元覆宋本《论语集解》为蓝本,针对《中国丛书综录》关于《论语集解》记载失误展开考论,从三个方面纠正了《综录》的失当与错误。 第四章是对《论语集解》的专题研究。在对《集解》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征引古今中外宿彦今贤的论语学成果,对包括何晏在内的《集解》所收八家注进行逐一研究,全面归纳和总结《集解》的特点、价值及其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与此同时,还爬梳和讨论了从汉儒到六朝学者论语学研究的因革创变,并通过论语学研究这一侧面分析和探讨了中古学术转型的方式与规律。 第五章对六朝论语学史上具有鲜明玄学论特色的两部著作——王弼的《论语释疑》与郭象的《论语体略》作平行研究。勾勒了从汉儒经验论阐释方法到玄学家本体论阐释方法的演变过程,积极评价了玄学本体论在儒家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中的重大作用,充分肯定了玄学在中国学术史尤其是六朝论语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第六章是对六朝论语学的第二个集大成著作《论语义疏》的研究。一是从梁武帝的文教政策、六朝思想文化的会通融合、经学自身的发展变化、异质文化的交流及其相互影响等若干方面探讨了《论语义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二是归纳了《论语义疏》的五种体例。三是研讨了《论语义疏》在思想、文本、语言等方面的价值。四是从全部经学史、中国古典解释学、论语学史和一般学术史四个角度描述《论语义疏》的地位与影响。最后是对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关于《论语义疏》记载失误进行考论,说明《古经解汇函》本及知不足斋丛书本《论语义疏》在版本方面的粗滥和芜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