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跨文化语境政治演讲中的互文性分析——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
【6h】

跨文化语境政治演讲中的互文性分析——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

代理获取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创立了“互文性”这一术语。互文性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引起了批评话语分析界的广泛关注。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认为互文分析是对语言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批评性话语分析倡导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及语篇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增多,政治演讲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特定的语境中,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启迪和感染听众,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并实现演讲目的。演讲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领导人必须善于发表政治演讲。领导人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演讲这一特殊的宣传方式,才能达到与听众建立良好关系、宣传政治观点和主张的目的。鉴于领导人在大学发表的演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本文选取中美领导人在大学的演讲作为语料,从批评话语的视角分析跨文化语境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互文现象。
   本文以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沿用辛斌的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的分析框架,并结合Hatim和Mason的互文性原型理论,探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政治演讲的互文类型,分析和阐述该互文类型在其所处的国际背景中如何有助于实现语篇的话语功能。
   通过对所选语料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中美间政治演讲语篇呈现出显著的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特征。政治演讲中互文手法的使用通常为了达到促进信息传递以及广告和劝说等语用功能,然而不同互文手法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具体目标和话语功能却大相径庭。跨文化政治演讲中的提及、引用和用典等互文手法意在对他国文本的涉引,因此具有增强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而陈词、成语俗语以及习语等互文手法则重在对本国文本的强调,所以往往起到阻碍交流的消极作用。积极与消极的互文手法分别反映了跨文化政治演讲中的浅层目的和深层目的。相比之下,消极互文手法更能传递演讲者背后的深层话语目的,旨在宣扬和推广本国的意识形态,以扩大本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权力。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可以看出,语篇互文手法的使用既服务了跨文化交流的本质需求,也满足了政治演讲的内在需要,因此互文性研究为我们探讨跨文化政治演讲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和参考系。本研究同时帮助文本作者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选用恰当的互文策略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也使读者能对该类文本有一个批判性的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