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
【6h】

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伴随美国亚裔研究学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民权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化”运动的反动,作为华裔群体建构身份、重构历史的手段,美国华裔文学是以反抗主流文化霸权的姿态出现的,批评也是建立在与主流文学二元对立基础上的。
   90年代之前,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与亚裔文学批评基本上保持同步。为了建构华裔文学之身份,70年代的亚裔文学选集和批评著作都突出了作家和作品的族裔性,华/亚裔情感与华/亚裔经验成为界定华裔文学的重要标准。但批评在突出“男性传统”和“共同经历”在建构身份中的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女性作家的存在和亚裔群体构成的差异性,带有明显的独白特点。自80年代开始,女性批评发展迅速,身份研究更多的与性别、阶级等联系在一起。进入90年代,亚裔文学创作更趋多样,批评视角也更加多元。“超民族主义”批评范式不仅跨越了国界、种族和性别界限,也不再阈限于作品表现的“美国经历”,作品的形式研究开始得到重视。然而,随着亚裔文学疆界的拓展,批评的重心逐渐转向南亚裔和东南亚裔作家,华裔作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作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国内华裔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受早期美国华/亚裔文学批评范式影响较大,国内批评仍存在研究内容集中和话语重复的不足,新移民作家的创作更对已有的华裔文学批评范式提出了挑战。论文结合哈金作品在国内外接受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新移民作家创作的“中国故事”经过语言转换已成为“美国故事”,作品的族裔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梳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轨迹,评述不同时期批评范式的更迭转换及其原因,论文旨在说明,批评的意义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揭示文本可阐释的艺术空间,结论永远是未完成的,越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其意义就越是发掘不尽的。作为跨文化的文学文本,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美国华裔文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不仅要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研究,也要重视作品的形式分析;既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根,也要从美国文化中溯源。只有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走向二元融合,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美国华裔文学批评才能不断拓宽研究视野,避免走入“唯文化批评”的误区,回归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