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
【6h】

论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用人单位的内涵与外延

2.1 用人单位的内涵界定

2.1.1 关于用人单位含义的表述

2.1.2 关于用人单位相关概念的界定

2.1.3 用人单位与雇主概念的比较分析

2.2 用人单位的外延把握

2.2.1 企业

2.2.2 个体经济组织

2.2.3 民办非企业单位

2.2.4 其他用人单位

第3章 用人单位的法律特征

3.1 用人单位是非自然人的单位组织

3.1.1 辨析一人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3.1.2 国外有关自然人雇主的研究

3.1.3 我国自然人作为用人“单位”的思考

3.2 用人单位是部分性的单位组织

3.2.1 农村经济组织

3.2.2 军队组织

3.2.3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3.3 用人单位是具有过渡性的单位组织

3.3.1 用人单位内涵和外延的变迁

3.3.2 国外雇主范围的演变历程

第4章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理论分析

4.1 学界肯定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观点

4.1.1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关系

4.1.2 用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4.1.3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确认制度构思

4.2 学界否定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观点

4.2.1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与商事主体资格的关系

4.2.2 商事法与劳动法的理论区分

4.3 关于学界肯定说与否定说的比较分析

第5章 用人单位及国外雇主立法实证分析

5.1 我国用人单位内涵空白、外延清晰的立法模式

5.1.1 历史原因

5.1.2 司法原因

5.1.3 理论原因

5.2 国外雇主内涵确定、外延开放的立法模式

5.3 不同立法模式产生的立法效果分析

5.3.1 通过界定雇员来把握雇主的立法模式

5.3.2 通过把握用人单位来界定劳动者的立法模式

5.3.3 上述两种模式对劳动法实施效果的影响

第6章 用人单位外延发展趋势

6.1 用人单位外延扩张性分析

6.1.1 用人单位外延扩张的经济基础

6.1.2 用人单位外延扩张的观念基础

6.2 用人单位立法模式的潜移默化

6.3 用人单位潜在外延

6.3.1 事业单位

6.3.2 国家机关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用人单位”是我国劳动法领域首创性概念,其不仅在国外劳动法领域未曾被使用过,甚至在我国法律体系其他部门法中亦鲜有提及。“用人单位”自成为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范畴时,即应获得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法以及整个法律体系的严谨性和适用性。然而,无论实务界或是理论界,对“用人单位”均缺乏足够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概念与国外劳动法领域的“雇主”概念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对我国“用人单位”概念进行研究的途径之一。我国法律体系中并非没有“雇主”概念,但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雇主”概念属于民法范畴,而非劳动法范畴,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的法律特征,顾名思义,首先体现出的是其“单位性”或“组织性”;其次,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部分单位组织,而非经济社会中的全部单位组织;最后,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概念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其外延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虽然学界关于“用人单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较为匮乏,但是对于其作为劳动法上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其是否应当具有劳动法上用人主体资格的问题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学界也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讨论,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我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是“公法私法化”的过程,完全不同于国外劳动法“私法公法化”的产生与发展路径。我国早期劳动法上“用人单位”的范围是国家或政府基于对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的“放权”范围的慎重考虑,而非纯粹意义上的以“保护弱势劳动者”为宗旨。因此,我国劳动法上用人单位的立法模式集中体现了“内涵空白、外延清晰”的特点,这与国外劳动法上雇主“内涵确定、外延开放”的立法模式特点截然不同,而这恰恰是我国当下劳动法实施过程中适用范围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用人单位”概念内涵尚难确定的情况下,从其外延着手予以适当扩张将是缓解劳动法适用范围困境的权宜之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将事业单位作为劳动法上完全意义的用人单位即是该概念扩张的应然要求和必然结果。甚至,不久的将来,国家机关从公务员角度来看也完全可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