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研究
【6h】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综述

1.2.2 文学地理学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地理认知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理认知的概念

2.1.2 地方感的概念

2.1.3 地理认知的内涵与特征

2.2 地理认知的相关理论

2.2.1 认知理论

2.2.2 人文主义理论

2.2.3 历史地理学理论

2.4 庐山地理概况和地域文化特征

2.3.1 庐山概况

2.3.2 庐山地域文化特征

第3章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特征

3.1 分选原则与统计方法

3.1.1 诗词筛选原则

3.1.2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3.2 地理认知客体类型与评价

3.2.1 地理认知客体的类型

3.2.2 地理认知客体的量化评价指标

3.3 地理认知客体要素组合特征

3.3.1 景观组合数量特征

3.3.2 景观双类组合特征

3.4 地理认知客体的知觉组合特征

3.4.1 远近相生

3.4.2 方位转移

3.4.3 动静合一

3.4.4 明暗变换

3.4.5 色彩渲染

3.4.6 冷暖调和

3.4.7 古今对比

3.4.8 天人合一

第4章 庐山历代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历史演变

4.1 庐山历代诗词地理认知特征的历史演变

4.1.1 历史时期中的地理认知特征对比

4.1.2 不同历史时期地理认知中景观类型的组成

4.1.3 诗词中蕴含科学规律的年代考证

4.2 庐山历代诗词中地理认知空间的历史演变

第5章 庐山历代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形成机制

5.1 地理认知动机

5.2 地理认知过程

5.2.1 诗词中认知经验的形成

5.2.2 诗人的地理认知过程

5.2.3 陶渊明的地理认知过程

5.3 地理认知机理

5.3.1 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基础系统

5.3.2 诗词中地理认知的层次划分与空间转化

5.4 庐山历代诗词中的地方感

5.4.1 以词语为地方感的表现元素

5.4.2 以主题为地方感的表现场景

5.4.3 诗词中的地方感维度特征

5.4.4 地方感的形成过程

第6章 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对审美与资源开发的启示

6.1 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对审美思路的启示

6.1.1 掌握景观概况,综合感受环境

6.1.2 合理安排时间,调整距离方位

6.1.3 利用形象思维,拓宽审美思路

6.1.4 发掘历史元素,还原历史感受

6.1.5 普及诗词审美,贴近大众文化

6.1.6 充分调动情绪,营造审美心态

6.2 庐山历代诗词中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6.2.1 加强历史资源保护,科学考量景观价值

6.2.2 围绕典型景观开发,注重景观类别组合

6.2.3 深入挖掘文学要素,突出诗词文化特色

6.2.4 逐步提升文化品位,加深游客文化体验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在不断拓宽文化内涵的同时,也需要对区域文化进行纵深挖掘,以此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区域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保证。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活动中的精神享受和对地方文化氛围的体验。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其中,诗词歌赋、名人足迹等因具有浓厚历史感和些许神秘色彩,地方特色浓厚而一直倍受游客青睐。文化地理学在纵向研究中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解读,不仅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更为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建设、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服务。近三十年来,文学作品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书法、诗词等文学形式,史志文献和游记对地理内容的记载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地理认知是客观地理要素与认知主体的交流过程。文学作品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典型素材,其中诗词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性洞察力,在认知客体要素和认知主体体验方面提供了关键记录。本文选取庐山历代诗词为研究素材,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跨度巨大的历史时期的诗词中提炼地理认知客体的组合规律、历史演变特征以及地理认知的过程和机理。 研究表明:(1)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主要包括山岳、水文、气象、生物、建筑等五种类型,其组合以山岳与水文和山岳与气象最为普遍;(2)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受到距离方位、光线色彩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远近相生、方位转移、动静合一、明暗变幻、色彩渲染、冷暖调和、古今对比、天人合一等特征;(3)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其风格和内容经历了“积淀隐逸、山水自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展人文、虚实相承”的隋唐时期,“佛道同盛、初承理蕴”的宋元时期,“古蕴怡然、意象避政”的明清时期和“文风多彩、轻形重意”的民国时期的演变;庐山地区地理认知空间重心逐渐向西向南转移;(4)庐山诗词中的地理认知过程可以总结为“动机—刺激—知觉—思维—表达”,其机理可概括为“观景得形”、“赏景怡情”和“悟景至境”三个递进的层次,其间经历了“期待空间—物理空间—意象空间—理想空间”的演变;(5)诗词中的地方感以词语为表达元素,以主题为表现场景,包含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两个维度。 以诗词中的地理认知客体规律、主体认知机制与过程为依据,可以为景观的审美活动开拓新的思路,满足旅游者对感受地方文化氛围的要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可以通过历史洞察性的视角挖掘文化元素的深度与广度,以展现当地特色,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景观美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许源;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年兴;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庐山; 诗词; 地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