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互动研究——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考察范围
【6h】

“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互动研究——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考察范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化”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20世纪20年代:由“世界化”到“中国化”的思潮转向

(一)一战与巴黎和会消解了“西方文明”的权威

(二)五四前后的“××主义”及其因应

(三)“中国化”思潮的萌发与流行

二、20世纪30年代:“学术中国化”运动的生成与发展

(一)“学术中国化”问题的发端

(二)“学术中国化”运动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 “中国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推动与发展

一、“中国化”思潮的流行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启发和引导

(一)李大钊:社会主义应“务求其适合者行之”

(二)陈独秀:“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

(三)瞿秋白:“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

(四)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生成营造氛围

(一)“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内含的“中国化”意蕴

(二)新启蒙运动提出的“中国化”诉求

(三)延安革命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推动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化”思潮的引领与升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确立了“中国化”思潮发展的路向

(一)承继与突破:五四以来“中国化”思潮的最优解

(二)动力与方向:为“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政治基础

(三)论争与超越:对“三民主义儒学化”和“新儒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拓展了“中国化”思潮的新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丰富了“中国化”思潮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促进了“中国化”思潮质的飞跃

第四章 “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影响与启示

(一)消除了人们盲目的“主义崇拜”的心理倾向

(二)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事业

(三)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新的学术骨干力量

二、“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消极影响

(一)影响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使学术与政治呈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

三、“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现实启示

(一)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二)学术研究应与意识形态保持适度的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酝酿与升华的历史过程。其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化”思潮的萌发与流行,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产出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路径。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思想的演变轨迹并不等同于单向的实物传递,它往往需要在互动与交流中得到升华与发展。“中国化”思潮固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产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反过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也促进了“中国化”思潮的深入发展。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化”思潮的生成与流行,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和引导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张闻天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促使他们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宝贵思想,这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提供了主体条件;另一方面,在“中国化”思潮广为盛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催生了诸多明显带有“中国化”意蕴的文化运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何炳松、王新命等十位教授提倡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陈伯达、艾思奇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发起的新启蒙运动,以及毛泽东等人重点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延安革命文化运动等,它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生成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以及后来该命题在党内的明确提出,不仅确立了“中国化”思潮的健康发展路向,而且还丰富了它的理论内涵,并促进了其质的飞跃,大大拓展了“中国化”思潮的新视野。
  这一时期“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有效互动,构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两者互相启发、互为动力,不仅消除了人们盲目的“主义崇拜”的心理倾向,而且还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事业,并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新的学术骨干力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囿于特殊历史的原因,两者的互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这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加以总结和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