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评价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同伴评价的影响研究
【6h】

评价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同伴评价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同伴评价的研究思潮

1.1.2 学生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业自我效能感

2.1.2 同伴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3.2 影响同伴评价的因素

2.3.3 自我效能感对同伴评价的影响

2.3.4 同伴互评评语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与工具

3.4.1 研究方法

3.4.2 研究工具

3.5 研究思路

第4章 实验数据分析

4.1 学业自我效能分析

4.1.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分布情况

4.1.2 学业自我效能前后测的相关分析

4.1.3 学业自我效能前后测的差异分析

4.2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评语的影响

4.2.1 评语数量趋势分析

4.2.2 评语类型倾向分析

4.2.3 评语信任情况分析

4.3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评分的影响

4.3.1 分数的可信度

4.3.2 分数的差异性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2 思考与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同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其高效性及良好的可信度逐渐在教学评估领域被采用并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大量实践表明有效的同伴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和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指导性又能发人深思的高质量评价并不常见。单纯地通过改变评价环境或者增加干预措施来提高同伴评价的质量也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众多的学习动机理论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研究者都赞同这样一条结论,即期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向、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同理,个体对自己学业上的期望会影响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而同伴评价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目前还没有研究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文以课余时间丰裕、电子设备齐全的大一学生作为被试,以易于展示与评价的多媒体作品开发课程为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问卷、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比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进行同伴评价时其评分、评语以及部分评价行为上的差异,探讨评价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同伴评价的影响作用,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其平均评论次数更多,评价积极性更高;而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评价刚开始时表现较好,随着实验轮次的增加,其评论次数减少,积极性降低。
  (2)在评语的类型倾向上,学生整体评语都偏向从积极赞美角度出发,较少出现负面批评性评语。按照情感、认知、元认知进行分类,发现认知类评语多于情感类评语多于元认知类评语,而且很少出现无关评语,评语整体质量偏高。另外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评语的类型倾向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高效能感组学生在元认知类评语上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情感类评语上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低效能组学生在情感及认知类评语上分布较广,尤其是表示支持类的情感类评价以及表达个人观点的认知类评价。另外低效能组学生在提出指导意见的评语上虽然较前两组表现较好,但其提供的指导意见较为笼统。
  (3)学生整体对于同伴评论具有较好的信任度,认为自己和同伴都能给予作品以正确合理的评价。然而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待评论的信任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效能组的学生比低效能组的学生更加相信自己与同伴给出的评论意见。
  (4)根据教师评价对学生作品进行等级划分,分析学生对不同等级作品的评分发现,学生评分整体具有偏高趋势,但分数分布与教师的评价基本吻合。可见大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作品评价能力,其评价可信度较高。
  (5)在评分上,学生整体评价分数偏高。高效能感学生在面对一等优秀作品时更容易给出极大值,在二三等作品的评分中,学生评价分数并无显著差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