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的《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三译本的历时研究
【6h】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的《爱丽丝漫游奇遇记》三译本的历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s of the Study

1.3 Thesis Structure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2.2 On the Translation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2.3 On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Notion of Norms and Translation Norms

3.2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Theory

3.3 The Classification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3.4 Contribution of Toury’s Translation Norm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Instrument

4.3 Data Collection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Initial norms in Three Versions

5.2 Operational Norms in Three Versions

5.3 Preliminary Norms in Three Version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6.2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选取了十九世纪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的三个中译本,以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来对三个中译本进行一个历时性对比研究。《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讲述了爱丽丝掉进了一个兔子洞,之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展开了一段奇妙的路途。图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规范理论,其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转向。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全面、细致、深入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图里将翻译规范划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层面的规范相互关联,彼此联系。本研究拟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通过对三译本不同点的研究,这三个译本分别遵循怎样的首要翻译规范;随着语言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原文词汇以及修辞是怎样在三个译本中体现的,译者在其中的影响又是如何;是否这些因素都能够在操作准则以及初步准则的讨论过程中,被定性为是影响翻译成品的制约因素呢。
  本文首先回顾了《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在中国译界的研究情况,并且就其研究成果做了归纳与总结,一方面是对其语言特色进行考察。另一方面是就其译本进行的研究。从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是从某个理论来探究其翻译策略,而忽略从译本的产生去考察。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比较,这样应该更能看出语言的变化和变化产生的原因。选取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分别为1922年赵元任、1987年陈复庵和2003年王永年的译本。首先,通过对这三个译本进行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三个译本语言的类符型符比、平均句长等方面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三译本的词汇量、平均词长、平均句长都不一样,从而说明汉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次,以图里翻译规范为指导,结合三位译者所处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文中的修辞到译文中的变化、原文的词汇方面在翻译过程中的缺失和译者自身语言能力这几个角度,举例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从而考察了翻译背后的规范对翻译行为和作品的影响以其体现。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赵元任将原著中大量的修辞和词汇变化翻译得惟妙惟肖,使得译本遵循目的语规范,符合当时“五四”运动的社会主流思潮;陈复庵的译本也受目的语文化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译本中所选择的用词已经没有了赵译本中晦涩难懂的北京方言以及生僻字,但对于词语的分析和原著中言语修辞的翻译方面都略欠缺;王永年的译本完全遵循原语文化,通过考察,其译本在言语风格、语言表达和词汇选择都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著,但是因为译者对原著翻译有着各自的理解,造成读者很难明白译文中缺失的幽默与原著特殊的玩词游戏。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翻译的语言也受到译者自身语言的能力、当时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文本的修辞以及词汇翻译的难易程度的影响。通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构框架和理论支持,本文最终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文本中的修辞与词汇层面翻译的难易,都会对翻译的语言有所影响,所以不仅仅是时间改变了语言的变化。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系统地了解译者在特定的历时背景之下所从事的翻译活动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社会意识因素对译者、译本甚至对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