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州老新村改造实践研究
【6h】

苏州老新村改造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扩张导致旧城功能衰退

1.1.2居住短缺和居住差异加剧

1.2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2.1国外理论成果综述

1.2.2国内理论成果综述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优化

2.1我国旧居住区改造实践

2.1.1实例解析

2.1.2存在问题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有机更新理论

2.2.2社区理论

2.3和谐改造理念的确立

2.3.1"和谐"概念

2.3.2和谐改造内涵

2.3.3和谐改造指导思想

第三章苏州老新村基础研究

3.1老新村的定义及成因

3.1.1老新村定义

3.1.2老新村成因

3.2物质环境存在问题

3.2.1土地使用

3.2.2建筑环境

3.2.3交通设施

3.2.4配套设施

3.2.5公共环境

3.3非物质环境存在问题

3.3.1人口问题

3.3.2社会环境

3.3.3管理体制

3.4老新村发展潜力分析

3.4.1优越的区位优势

3.4.2便捷的外部交通

3.4.3珍贵的社会价值

3.5老新村改造的现实意义

3.5.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5.2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3.5.3改善城市风貌环境

3.5.4减缓城市扩张蔓延

3.5.5恢复中心区活力

第四章苏州老新村改造实践分析

4.1老新村改造历程回顾

4.2典型案例研究

4.2.1彩香一村改造

4.2.2徐家浜一村改造

4.3老新村改造的现实基础

4.3.1政策保障支持

4.3.2良好经济基础

4.3.3成功经验借鉴

4.4老新村改造面临的现实困难

4.4.1职能部门分散,缺乏协调统一

4.4.2改造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

4.4.3改造内容繁多,业主利益难于协调

第五章和谐改造老新村策略研究

5.1老新村改造原则

5.2物质环境改造策略

5.2.1用地功能调整

5.2.2建筑改造整治

5.2.3交通设施改造

5.2.4完善配套设施

5.2.5改善公共环境

5.3非物质环境改造策略

5.3.1制定合理改造程序

5.3.2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5.3.3完善长效管理制度

5.4老新村改造策略展望

5.4.1市场扶助与产业化运作机制

5.4.2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自组织改建

第六章老新村改造实践研究——以东港新村为例

6.1现状调查

6.1.1区位环境

6.1.2现状概况

6.2规划调整

6.2.1用地功能

6.2.2建筑整治

6.2.3道路停车

6.2.4配套设施

6.2.5公共环境

6.3近期实施策略

6.3.1社会发展

6.3.2社区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苏州的老新村主要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城市用地向外发展而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建造的居住区,当时主要是为了缓解古城区压力,向古城外围疏导人口提供新的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功能的拓展,老新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在日益退化。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老新村的更新改造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老新村作为一种居住形态在苏州市居住用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存在物质环境损坏严重、社会环境复杂、管理混乱等多种问题,但同时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珍贵的社会资源。因此,应当摒弃大规模拆除重建的改造方法,采取小规模循序渐进的更新改造方式,以物质空间改造为基础,配合经济、社会、人口及政策管理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更新改造理念。 本文通过对苏州市老新村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对老新村的和谐改造。和谐改造是在有机更新和社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旧居住区改造的实践研究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旨在调动运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控制节奏、创新机制、调控市场、完善政策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加强长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