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译者主体性—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不当体现来探讨
【6h】

论译者主体性—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不当体现来探讨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例如什么是主体?什么是译者主体性? 不论承认与否,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确存在并起作用。在选择翻译材料时,译者会选他们感兴趣、能体现其翻译目的的材料,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性。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主体性同样会影响和操控译者。这些过程与斯坦纳提出的阐释运作理论功能上是相当的。斯坦纳把这翻译过程分为信任、侵略、吸收、补偿。这四个过程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的。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译者不能任意发挥其主观作用。译者主体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该深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使之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英译本完整的只有两个版本,分别由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精美语言和翻译技巧,后人或许无法超越。但由于误读和版本选择不同等原因,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都有不得当的体现。本文就是通过在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框架下对两译本中主体性的不当体现进行分析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问题。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包括四个过程,分别是:信任、侵略、吸收和补偿。信任就是译者以原文本为依据和准绳,相信原文意义存在的客观性,这也是阐释活动的前提。入侵就是对源语言的攻击,也就是说把源语言说的东西变成译入语能够接受的可以被理解的东西。合并是用译入语中所熟悉的形象来替代源语言中对译入语读者来说不熟悉的形象。补偿是用来弥补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文化差异的一个手段。这四个过程主要就是协调译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译者,原文作者,原文和译文读者是翻译过程中的四个主要因素。他们是辩证和谐的一个整体。如果译者主体性过多或过少的发挥,则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平衡,削弱主体性的发挥,并最终造成对原文的破坏。译者主体性并不是没有限制的,但只要译者不违背原文作者的本意,就可以对翻译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