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肠溶性微胶囊及所用油相
【6h】

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肠溶性微胶囊及所用油相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 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溶菌酶是一种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抗菌蛋白,因其较强的抗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食品行业和医药行业等领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溶菌酶作为肠溶性抗菌药物时,因消化道胃酸的影响,使溶菌酶到达肠内时的抗菌性降低。本课题针对此问题,采用微胶囊技术,选择肠溶性壁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肠溶性微胶囊。同时,除了用石蜡油作为油相,还研究了安全性高的可食用菜籽油作为乳化油相制备微胶囊,使该工艺制备的产品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最后,为了使得该制备工艺具有更好的合理性和实际性,本课题首次研究重复利用工艺中乳化的油相,并重复利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微胶囊。最佳配比:海藻酸钠浓度2.0%,溶菌酶浓度1.5%,壳聚糖浓度0.3%,Span80的添加量为油相体积的1%。正交试验得出制备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7:40,水相与油相体积比30:70,冰醋酸与碳酸钙摩尔比为3:1。最佳制备条件下溶菌酶微胶囊包封率为89.2%,载药量为34.9%;在人工模拟胃液中2h后的释放率为35.5%,在人工模拟肠液中4h后的总释放率为88.9%。在模拟胃液中2h后,包埋后的溶菌酶活性保留率为89.5%,未包埋的仅为31.7%,包埋后的溶菌酶活性保留率比未包埋时明显提高。然后,用石蜡油和菜籽油分别作为乳化油相制备溶菌酶微胶囊。检测微胶囊性能结果显示分别为:包封率为89.2%和81.7%,载药量为34.9%和26.6%,胃内释放率为35.5%和38.7%,胃肠液中总释放率为88.9%和85.4%,包埋的溶菌酶在胃液中2h后,活性保留率为89.5%和84.7%。用菜籽油制备的微胶囊效果低于用石蜡油制备的。其次,分别研究了废弃乳状液中石蜡油和菜籽油的回收方法。在石蜡油回收中,比较了加热法,无机盐结合加热法,离心后加热法三种方法对石蜡油的回收效果,结果显示离心后加热法相对较好,在离心转速10000rpm下,离心10min,然后60℃水浴5min,油回收率为98.2%。与石蜡油相比,菜籽油相对更容易进行回收,通过高速离心法,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对菜籽油的回收,条件为离心转速为10000rpm,离心时间为10min。最后,研究了石蜡油和菜籽油的重复利用。用回收的石蜡油和菜籽油制备微胶囊,所得到的微胶囊的性能明显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