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南丝竹音乐的再生性及其美学意义——以“五代同堂”作品为例
【6h】

江南丝竹音乐的再生性及其美学意义——以“五代同堂”作品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主要从江南丝竹自母体的再生性入手,揭示江南丝竹音乐自身的繁衍能力。本文主要以《五代同堂》五首乐曲的再生历程为分析对象,分析板式变化、加花变奏、即兴演奏的再生方式,并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美学意义的挖掘。对于江南丝竹音乐的原因探究中,不仅溯源对江南丝竹自身再生性的产生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这些原因对当代江南丝竹音乐传承、发展提出建议。现在江南丝竹音乐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许多音乐学者、演奏家所重视。苏州及上海的郊区农村,堂名班的活动在政府的鼓励下,继续进行着。太仓、杭州等地先后举行江南丝竹音乐大赛。传统曲目也一直在专业院校的器乐演奏专业教育中得到重视。唯一遗憾的就是江南丝竹母体中所特有的柔润、细腻、典雅,在自娱性质的乐社团体不再活跃、失去了即兴性演奏之后,变得有些呆板和生硬。传统的乐曲也因为即兴性的衰弱基本丧失了再生能力,有的只是年轻的人演奏老一辈艺术家的版本,但是因为丧失了即兴性,老艺人的演奏境界,却变得遥不可及。如何把握住江南丝竹的母体,进行不改变母体成功的再生,本文提出下列建议: 一、从专业音乐院校的民族器乐演奏教育抓起,对于江南丝竹乐曲的学习应该与新创作乐曲的教育形式有所分别。江南丝竹乐曲的学习要从母谱开始一步步地进行。例如二胡演奏《熏风曲》,应从《老六板》家族的五代同堂,最初的《老六板》开始练习,熟悉母谱之后,一步步地进行加花的练习。在现代的教育中,完全即兴加花的方式也许不可行,但是熟悉母谱之后,再演奏加花的版本,对于加花部分的灵活运用会有很大的改进。使得江南丝竹传统曲目的演奏风格可以延续下去。 二、把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现有的民间乐社、堂名班请到院校作演奏及学术上的交流。民族器乐虽然在专业院校也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它的根依旧在民间,它的养分都来自于民间。 三、在大型的江南丝竹演奏比赛中,鼓励新创作乐曲的同时,也更加地鼓励对传统曲目保持原汁原味的改编。以及把乐队的即兴演奏的能力加入到比赛的项目中去。突出丝竹乐队乐器之间的即兴配合的能力。 四、对于江南丝竹作品的新创作,以不改变江南丝竹母体为原则,从广博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养料,与江南丝竹的形式及演奏方式相结合,为江南丝竹音乐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文立足于江南丝竹的再生发展历程,总结学习已有的对江南丝竹音乐的田野调查及分析,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把握江南丝竹音乐的再生方式及原因。不足之处在于笔者自身没有深入民间做充分的田野调查,对于江南丝竹农村的生存现状没有做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这在之后的研究学习中,希望有机会弥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