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异化与城市空间:概念、理想与现实的批判
【6h】

异化与城市空间:概念、理想与现实的批判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源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四、研究的意义与预期成果

第一章:异化的理论

1.1 异化的概念

1.1.1 内涵及渊源

1.1.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2 异化与人的社会存在

1.2.1 异化作为个人体验

1.2.2 社会结构与“失范”

1.3 异化与现代化

1.3.1 理性与分离

1.3.2 自由与逃避

1.3.3 现代性体验

第二章 现代城市与社会中的异化

2.1 概念的应用及发展

2.1.1 当代社会中的异化

2.1.2 日常生活与异化的空间转向

2.1.3 消费社会与异化

2.2 都市生活与异化

2.2.1 现代都市生活

2.2.2 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

2.2.3 都市的亚文化

2.3 实证与衡量

2.3.1 实证理论

2.3.2 衡量标准

2.3.3 城市环境的影响

2.4 异化的性质、原因与意义

2.4.1 哲学的与科学的

2.4.2 资本主义与工业社会

2.4.3 个体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的社会状态

2.4.4 消极与积极

第三章 异化与对象性空间

3.1 异化与城市空间

3.1.1 城市生活的疏离

3.1.2 空间与存在关系

3.2 前工业社会的城市生活与空间

3.2.1 前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

3.2.2 前工业城市的空间组织

3.2.3 工业化初期的城市状况

3.3 乌托邦的现代城市理想

3.3.1 乌托邦思想

3.3.2 乌托邦的空间形态

3.3.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

3.4 现代主义的城市与生活空间

3.4.1 现代城市的乌托邦

3.4.2 现代主义城市的理性观念

3.4.3 理性的背离

第四章 异化与工具性空间

4.1 空间的生产与权力

4.1.1 空间的生产

4.1.2 空间的权力与规训

4.2 全球化与异化消费

4.2.1 资本主义经济:从生产到消费

4.2.2 全球性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4.2.3 异化消费

4.3 城市空间的消费

4.3.1 主题化环境

4.3.2 混合化功能

4.3.3 影像化表皮

4.3.4 营销式复兴

4.4 空间的控制

4.4.1 分离与拼贴

4.4.2 封闭与规训

4.4.3 时空压缩与超负荷刺激

4.4.4 思想净化与意义剥离

4.4.5 主体的消解

第五章 异化与体验的空间

5.1 空间环境与心理感知

5.1.1 刺激与负荷超载

5.1.2 个人空间与领域

5.1.3 高密度与拥挤

5.2 城市社会与现代性

5.2.1 社会关系与异质

5.2.2 货币经济与分工

5.2.3 科技与自然

5.2.4 精神与文化

5.3 城市认知与体验

5.3.1 城市认知与意象

5.3.2 视角及感官

5.3.3 自移性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异化”被普遍认为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总体精神。那些原本统一的信念和事物在快速的分离,价值、行为和预期间本来密不可分的整体性瓦解了。人们憧憬、建设了现代城市,但城市生活中很多东西却似乎违背了人的本性,人们反过来被非人化的力量和机制所统治。然而,究竟怎样的城市生活与空间是表明了异化呢?作为众多不同理论及观点的共同基础,异化的概念对于城市空间的理解和批判有何意义?
  第一章从哲学和社会学两条线索探究了异化的概念与应用,在辩证法中表现为自我否定的结果和过程,在历史哲学中被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在社会学中指集体共同规范的瓦解所导致的社会秩序异常。现代社会的分离带来了快速消逝的变化和巨大的精神冲击,异化同时也是现代人的一种体验方式和心理结果。
  第二章梳理了异化与都市生活间的关系与作用。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社会失范和个人异化是都市生活的主要社会作用,并发展出众多的衡量标准和实证研究;但都市中同样存在众多非生态的异常,这引出了对异化内涵与性质的争议。规范性与描述性、资本主义与工业社会、主观与客观、消极与积极等四对范畴的比较揭示出异化作为整体性批判工具的性质与意义。
  第三章着眼于城市空间本体。从乌托邦到现代主义城市,人们用象征性的方式开创了构想及建设新生活的运动,但作为对象化活动的产物,都市却被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及建设初衷相背离,疏离、分裂了人类生活。
  第四章指出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把空间当成了一种工具来使用,通过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来追逐利润和管理社会关系。空间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并在世界规模的空间流动中进行分配和实现。
  第五章阐述了异化作为一种心理体验的特征和方式。现代性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碎片性”、“偶然性”和“不连贯性”,价值意义、生活环境及人们的心理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社会中特定的不谐和恰恰表达了社会关系和人类体验的特征。
  结语认为异化的批判指向了对建筑文化与观念的重新审视,在现代性的变动中去寻求和发展积极的自由,与世界以稳固的内在联系联结在一起,重塑差异性的空间和开放性的未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