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源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四、研究的意义与预期成果
第一章:异化的理论
1.1 异化的概念
1.1.1 内涵及渊源
1.1.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2 异化与人的社会存在
1.2.1 异化作为个人体验
1.2.2 社会结构与“失范”
1.3 异化与现代化
1.3.1 理性与分离
1.3.2 自由与逃避
1.3.3 现代性体验
第二章 现代城市与社会中的异化
2.1 概念的应用及发展
2.1.1 当代社会中的异化
2.1.2 日常生活与异化的空间转向
2.1.3 消费社会与异化
2.2 都市生活与异化
2.2.1 现代都市生活
2.2.2 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
2.2.3 都市的亚文化
2.3 实证与衡量
2.3.1 实证理论
2.3.2 衡量标准
2.3.3 城市环境的影响
2.4 异化的性质、原因与意义
2.4.1 哲学的与科学的
2.4.2 资本主义与工业社会
2.4.3 个体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的社会状态
2.4.4 消极与积极
第三章 异化与对象性空间
3.1 异化与城市空间
3.1.1 城市生活的疏离
3.1.2 空间与存在关系
3.2 前工业社会的城市生活与空间
3.2.1 前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
3.2.2 前工业城市的空间组织
3.2.3 工业化初期的城市状况
3.3 乌托邦的现代城市理想
3.3.1 乌托邦思想
3.3.2 乌托邦的空间形态
3.3.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
3.4 现代主义的城市与生活空间
3.4.1 现代城市的乌托邦
3.4.2 现代主义城市的理性观念
3.4.3 理性的背离
第四章 异化与工具性空间
4.1 空间的生产与权力
4.1.1 空间的生产
4.1.2 空间的权力与规训
4.2 全球化与异化消费
4.2.1 资本主义经济:从生产到消费
4.2.2 全球性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4.2.3 异化消费
4.3 城市空间的消费
4.3.1 主题化环境
4.3.2 混合化功能
4.3.3 影像化表皮
4.3.4 营销式复兴
4.4 空间的控制
4.4.1 分离与拼贴
4.4.2 封闭与规训
4.4.3 时空压缩与超负荷刺激
4.4.4 思想净化与意义剥离
4.4.5 主体的消解
第五章 异化与体验的空间
5.1 空间环境与心理感知
5.1.1 刺激与负荷超载
5.1.2 个人空间与领域
5.1.3 高密度与拥挤
5.2 城市社会与现代性
5.2.1 社会关系与异质
5.2.2 货币经济与分工
5.2.3 科技与自然
5.2.4 精神与文化
5.3 城市认知与体验
5.3.1 城市认知与意象
5.3.2 视角及感官
5.3.3 自移性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