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
【6h】

论《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1.1《白鹿原》的研究现状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民俗、民俗学的内涵及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类型

2.1社会组织民俗

2.2物质民俗

2.3岁时人生民俗

2.4精神民俗

第三章《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特征

3.1饮食尚俭的生活方式

3.1.1关中特色食俗洋溢着乡情与亲情的美好

3.1.2简俭的日常生活食俗伴着怀旧与温馨的特质

3.2讲究门面的心理诉求

3.2.1华美的门楼是白家族长地位的象征

3.2.2门楼门房是白家门面、面皮的物化标志

3.2.3四合院是符合礼的要求为内涵的意象

3.3丧葬观念和生命意识

3.3.1重男轻女的丧葬观念

3.3.2重生轻死的生命意识

3.4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和刚柔相济的女性审美观

3.5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叩问与反思

3.5.1神秘现象

3.5.2仁义乐土的难以维系与固守愿望彻底破碎

第四章《白鹿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

4.1饰民俗的变化传递着改朝换代的迅息

4.2传统村落生活的瓦解隐括大时代的变迁

4.2.1外力强加于血脉族规铸就的村落生活的瓦解

4.2.2儒家文化由殿堂走向民间到白鹿村的礼崩乐坏

4.3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寻

第五章《白鹿原》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5.1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

5.2民俗描写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5.3彰显了人物地域性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白鹿原》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末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作品中凸显的那种较其他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这源于作者对关中故乡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眷恋,对关中农民的一腔赤诚挚爱之情。可以说《白鹿原》的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民族深厚情感的文字流露。小说的民俗描写为这种深厚情感的表述提供了主渠道。 《白鹿原》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小说的政治功利性,增强了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俗文化描写取得的成就:一、梳理《白鹿原》民俗描写的类型;二、分析《白鹿原》民俗描写的特征;三、阐释《白鹿原》民俗描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白鹿原》的民俗视野极其宽广,内蕴丰实,斑斓多姿。作者通过淋漓尽致地表现家乡的地理特征、农事耕作、文化遗迹、村规民约、婚丧嫁娶、节同礼仪、世态人情、伦理道德、情趣品性,集纳成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进而描绘出乡土气息与时代氛围交融一体的情境。按照民俗学的分类,《白鹿原》民俗描写的类型包括社会组织民俗描写、物质生产与生活民俗描写、岁时人生礼仪民俗描写和精神民俗描写四大类;《白鹿原》民俗描写呈现如下特征:饮食尚俭的生活方式,洋溢着乡情与亲情的美好,伴着怀旧与温馨的特质;白家追求华美的门楼是族长地位的象征及讲究门面的心理诉求的物化标志;葬礼和诞生礼反映出重男轻女的丧葬观念和重生轻死的生命意识;婚礼与订婚习俗折射着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和刚柔相济的女性审美观。本文通过对《白鹿原》精神民俗的分析,论证作家把神秘现象作为一种观照世界和人生的文化哲学,表达我们民族对于外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情感体悟和哲理运思。在《白鹿原》中,神奇的白鹿意象贯穿故事的始终;神秘的梦兆、驱鬼、避邪、祈雨、福祸宿命意识,自觉不自觉的反映了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民俗文化心理。作者并非因此陷入荒谬和困惑,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展示精神世界现象的层面,而是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俯视传统文化中的神秘现象的荒涎,打破神秘现象的神秘性,《白鹿原》的神秘现象,多数以惨败而宣告破产,完成对民族神秘文化的叩问与反思。但对于白鹿原精神民俗中的儒家文化命运的批判,缺乏那种“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剧力量,实为全书最大的遗憾。 《白鹿原》的民俗描写展示了儒家文化由殿堂走向民间到“仁义白鹿村”的礼崩乐坏的过程,以小社会传统村落生活的瓦解隐括大社会、大时代的变迁。同时,《白鹿原》的民俗描写是对20世纪上半叶关中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观照,作者通过服饰、婚俗和传统村落生活的变化描写,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迁。 从《白鹿原》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来看,作者善于运用民俗描写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强化了生活环境的典型性,彰显了人物地域性格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