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6h】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概念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学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骨折术后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

3.3 骨折术后患者自我效能

3.4 骨折术后患者应对方式

3.5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3.6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骨折术后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4.2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

4.3 骨折术后患者自我效能

4.4 骨折术后患者应对方式

4.5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6 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并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骨折术后患者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属于非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研究工具采用骨折术后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Scale)以及医学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ModeScale),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吉林省延边州内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三所二级甲等医院接受手术的骨折术后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19份,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所有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评价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应用t检验、ANOVA单因素分析描述影响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结果:
  (1)研究对象创伤后成长得分为53.36±10.169分,与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既往病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是否输血、创伤严重度等因素上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得分为26.61±6.861分,与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宗教信仰、家庭人均收入、既往病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手术后天数、麻醉方式、是否输血、护理级别、创伤严重度等因素上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研究对象应对方式得分为52.97±3.178分,与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宗教信仰、家庭人均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手术后天数等因素上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为面对(20.04±1.823)分、回避(19.52±2.070)分、屈服(13.40±1.288)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创伤后成长与自我效能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r=0.514,P<0.05)、创伤后成长与应对方式之间呈弱强度显著正相关(r=0.236,P<0.05)、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之间呈弱强度显著正相关(r=0.262,P<0.05);
  (5)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受伤原因、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受伤部位等因素是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变异量为33.5%。
  结论:
  (1)骨折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存在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创伤后成长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生感悟、与他人关系、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自我转变;骨折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存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骨折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2)创伤后成长、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骨折术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解决患者相关的心理问题。
  (3)骨折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