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
【6h】

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研究的数据、方法与结构

1.3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国外研究综述

2.2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新机制”改革的回溯及其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影响机制

3.1“新机制”改革的源起

3.2“新机制”改革的推进

3.3“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4.1倾向得分匹配法

4.2倍差法

4.3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4.4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估计结果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曲折的变革,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非均衡两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05年底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下简称“新机制”改革)。“新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畴,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机制”改革前,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部分来自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新机制”改革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向县级地方拨付了大规模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以期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能对“新机制”改革的成效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改革对公用经费影响的研究更是匮乏。科学评价必须突出因果分析,为此本研究利用我国2005-2006年全国县级地方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倍差法就“新机制”改革对县级地方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和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将改革的影响从众多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中剥离出来,确保对改革成效的估计具有因果推断意义。
  首先,基于全国样本的研究结果,“新机制”改革对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使小学生均支出增加了76.06-101.69元,使初中生均支出增加了83.64-186.46元。其次,对城镇和农村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镇中小学,改革都促使其生均支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比二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的增加值发现,改革可能拉大了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城乡差异。最后,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新机制”改革对东部地区中小学生均支出未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的生均支出水平,表明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
  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未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其一,深化“省直管县”改革,以增强县级财政供给能力;其二,改进政绩考核机制,以提高县级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其三,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后,改进义务教育经费的拨款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