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CO2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6h】

中国CO2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CO2排放

2.2 CO2排放的区域分布研究

2.3 C0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3.1理论基础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4.1 CO2排放量测算

4.2 排放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

第五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总体影响因素的STIRPAT模型分析

5.3 三区域影响因素的STIRPAT模型分析

5.4 八区域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总量会随之增加,而碳排放量与气候变迁之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使得温室效应带来的破坏愈加增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减排政策刻不容缓。如何找到在中国现阶段实现低碳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技术和经济等发展水平与特征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经济、人口、科技和能源强度等因素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影响程度,并针对实证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减排对策。
  第一,采用泰尔指数法,以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2000年-2014年的我国CO2排放量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划分尺度分为全国、传统的三区域和细分的八区域。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碳强度泰尔指数小于人均碳排放泰尔指数,表明从两者的匹配程度看,中国 CO2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匹配程度高于 CO2排放量与人口数量的匹配程度;在三大区域层面上,碳强度泰尔指数为区域内大于区域间,表明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而人均碳排放泰尔指数区域内则小于区域间;在八大区域层面上,不管是碳强度泰尔指数还是人均碳排放泰尔指数,区域间差异均比区域内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显著。因而不难发现,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传统的三区域划分不能充分揭示区域间的差异性,八区域划分的结果更为精确,以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更为有效。
  第二,本文基于区域差异分析的结构,对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采用 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城市化率、人口数量、人均GDP和能源结构对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较大;在三大区域层面,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从碳强度看,东部影响因素较为突出的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对于中西部是人口数量和城市化。从人均碳排放看,对于东部和中部影响较为突出的是人均 GDP、城市化和人口数量,对于西部是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在八大区域层面,从碳强度看,能源强度对八大区域的碳强度影响效果最大,其次依次是人口数量、人均 GDP、产业结构和城市化,从人均碳排放看,人口数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八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影响较大,其次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
  最后,针对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结果,相应提出有针对性的碳排放调控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