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看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改革
【6h】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看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改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前言

第一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缘起

1.1独特的社会现象:近代中国乡村的危机

1.1.1深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乡村荒漠化,农民贫困化”

1.1.2空前的文化教育危机:“旧辙已破,新轨未立”

1.2独特的思维视角:关注乡村,通过教育改造乡村

1.2.1陶行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

1.2.2晏阳初:“谋建设的教育”

1.2.3梁漱溟:“建设必寓于教育”

第二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模式与方法途径

2.1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实践模式

2.1.1陶行知“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灵魂”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

2.1.2晏阳初“四大教育,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乡村平民教育模式

2.1.3梁漱溟“基于乡村文化重建”的乡农教育模式

2.2乡村教育运动服务农村的方法与途径

2.2.1建立教育试验区,推动“教育下乡”

2.2.2兴办各种教育,开发农民智慧

2.2.3创新教育方法原则,促使“知识给予农民”

2.2.4采用各种形式,推动“科技下嫁”

第三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得失与启迪

3.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得与失

3.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局限性

3.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3.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启迪

3.2.1藉助教育发展和改造乡村

3.2.2摒弃传统办学的城市取向,立足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

3.2.3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2.4开拓创新: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3.2.5“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

3.2.6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

3.2.7积极的“支教”政策: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因天灾人祸的破坏而陷入深重危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秩序趋于混乱,文化教育荒漠化日渐蔓延,一切的一切形成了对乡村社会的解构。面对乡村的衰败境遇,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提出了在不改变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进而改造整个中国,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再造的时代命题。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在实践中,他们立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实际,结合时代特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乡村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乡村教育服务农村的方法与途径。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终究没能经受住时代风雨的涤荡,十几年后在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之中流于失败。 诚然,这场教育试验运动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中国乡村也未能起到根本性的改造作用。但是,在这场运动中所弥散出的乡村教育理念以及先驱们亲力躬行、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道路的献身平民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时至今日却仍然对我国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