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
【6h】

公平偏好视角下行为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实验博弈结果对标准经济预言的背离

1.1.2经济激励与相关科学的融合发展趋势

1.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3相关概念及几个基本假设

1.3.1偏好理解的演进

1.3.2利他主义

1.3.3实验博弈对社会偏好的解释

1.3.4公平偏好/非公平规避

1.3.5实验博弈中的互惠偏好

1.3.6公共物品与团队生产中“搭便车”现象

1.4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论文的研究方法

1.5论文的框架和主要创新

1.5.1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5.2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及体现的创新

第2章委托-代理激励与社会偏好模型发展及其融合

2.1自私自利假设下委托-代理激励模型的发展与评述

2.1.1自私自利假设下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

2.1.2自私自利假设下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进展与结论

2.1.3行为经济学对标准激励契约理论及应用的批判

2.2社会偏好模型发展及对博弈实验行为的解释

2.2.1关注分配结果的非公平规避模型及解释力比较

2.2.2基于公平意图和信念的互惠偏好模型及解释力比较

2.2.3基于利他主义、非公平规避和互惠的混合模型

2.2.4关于社会偏好模型的评述

2.3利他主义、公平、互惠及效率关注的相对作用—各模型比较的实验经济学

2.3.1利他主义、公平、互惠关注相对作用实验检验

2.3.2公平关注、互惠关注及其模型解释力实验检验

2.3.3公平关注与效率关注相对重要性实验检验

2.4社会偏好与经济激励理论的融合

2.4.1社会偏论对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时激励契约结构的修正

2.4.2社会偏好对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时激励契约结构的影响

2.4.3社会偏好对激励契约效率的影响

2.5本章小结

第3章社会效用函数及激励行为分析框架构建

3.1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超越

3.1.1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对自私自利假设的界定

3.1.2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假设的质疑

3.1.3博弈实验对“经济人”自利动机假设的质疑——行为偏好的非自私性

3.2经济分析范式演变和激励行为分析范式崛起

3.3社会偏好视角下激励行为分析框架——“经济人”假设再生与效用函数重构

3.3.1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经济人”假设再生与社会效用函数构建

3.3.2社会困境分析框架中“经济人”假设再生与社会效用函数构建

3.3.3对社会效用函数影响的偏好因素

3.4社会效用函数具体形式及其激励行为分析框架的构建

3.4.1基于非公平规避社会效用函数的行为激励契约一般分析框架

3.4.2基于期望理论的非公平规避社会效用函数的构建

3.4.3基于互惠偏好社会效用函数的行为雇佣关系框架

3.5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的困惑及社会偏好对困惑解释定性分析

3.5.1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经济激励困惑

3.5.2社会偏好对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激励困惑的解释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绩效报酬激励契约的行为分析及困惑解释

4.1自利代理人绩效报酬激励和约的产生

4.1.1两权分离是绩效报酬激励和约产生的根源

4.1.2佃农理论对绩效报酬和约选择的解释

4.1.3企业家理论对绩效报酬和约选择的解释

4.2绩效报酬低敏感性产生及在中国实证检验

4.2.1绩效报酬关系实证研究及低敏感性困惑产生

4.2.2绩效报酬低敏感性在中国实证检验

4.3非公平规避条件下绩效报酬激励契约设计及效率分析

4.3.1代理人标准假设下绩效报酬激励契约结构分析

4.3.2非公平规避下代理人绩效报酬激励契约结构分析

4.4社会偏好对绩效报酬低敏感性的解释

4.5本章小结

第5章团队激励契约行为分析及对搭便车问题解释

5.1团队生产及“搭便车”问题的产生

5.2自利假设下团队生产中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模型

5.2.1治理团队生产中“搭便车”的纵向监督模型

5.2.2治理团队生产中“搭便车”的打破预算平衡方法

5.2.3治理团队生产中“搭便车”的横向监督(同伴压力)模型

5.2.4对自利框架下搭便车问题解决模型和模式的评述

5.3社会偏好对团队激励契约设计的影响及对搭便车问题的解释

5.3.1社会偏好对团队成员收入博弈结构(效用函数)的影响

5.3.2非公平规避对团队成员努力的影响及预算平衡的团队激励契约设计

5.3.3非公平规避对横向监督(同伴压力)激励契约的影响

5.4本章小结

第6章社会困境行为分析框架及博弈均衡

6.1自私自利假设条件下的社会困境问题及非合作博弈均衡

6.1.1“囚徒困境”和“公共地悲剧”等社会困境问题

6.1.2自私自利假设下社会困境问题的定义

6.1.3非合作博弈框架下社会困境问题的均衡解

6.2社会困境中社会偏好导入和社会困境的行为定义

6.2.1社会困境博弈实验对社会偏好的揭示及偏好类型分析

6.2.2参与者的社会偏好对社会困境均衡解的影响及解释

6.2.3社会困境问题的行为定义

6.3社会困境的行为分析框架及在谈判博弈中应用

6.3.1社会偏好对社会困境中参与者效用函数的影响

6.3.2社会困境行为分析框架在谈判博弈中应用

6.4本章小结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本文在发展激励行为分析框架中所获得的结论

7.2行为契约理论分析范式中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模型基本假设的放松,说明任何一种经济分析范式都不可能对经济主体做出完美的符合现实的假设。如果把这种不完美的基本假设应用于所有经济主体势必导致其局限性和某些“悖论”,如博弈实验中与传统经济模型预言相悖的现象和数据,就是因为传统经济模型假定所有经济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随着神经科学、可控实验技术和博弈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弈实验证明了诸如利他主义、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等非自私自利的社会偏好也是经济活动主体的普遍特征,这些博弈实验数据及其认识促使经济理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经济主体的非自私自利特征,而经济理论中基本假设的演变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面对激励契约中的异常现象和困惑,论文在放松自私自利假设基础上,试图把诸如公平偏好和互惠偏好等社会偏好模型化为经济主体的效用,从而把公平和互惠的心理特征融入到委托—代理和社会困境的分析框架中,构建更加符合现实和经济主体特征的激励问题行为分析框架。 论文以绩效-报酬低敏感性、团队搭便车和社会困境问题为导向,构建了社会偏好视角下的激励问题行为分析框架:借鉴社会偏好理论、行为博弈理论、行为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的研究成果,运用规范分析和数理模型化方法,对社会偏好如何模型化效用函数;社会效用函数如何融入委托-代理模型的代理人效用函数和社会困境的参与者效用函数中进行了探究。以它们对效用函数影响机理为基础,对社会偏好道德风险条件下的线性激励契约、团队激励契约的结构和效率进行了严密数理逻辑分析;也分析了社会偏好对投资博弈均衡的影响。通过这些探索,论文在构建行为激励契约理论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激励契约理论中引入了“非自私自利”假设,在此基础上对行为激励契约分析框架及内容进行了界定:(i)行为激励契约理论使用博弈实验或现场问卷调查证据和心理学直觉知识来概括自利标准假设;(ii)使用心理学规律弱化自利性假设的行为经济学子集,同时也是标准激励契约理论的拓展,成为行为契约理论主要内容;(iii)使用实验经济学家发展的社会效用函数来获取对人类心理动机更加现实的描述;(iv)把社会效用函数融入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中来分析激励契约结构和效率。在行为激励契约理论界定下,拓展了融入社会偏好的委托一代理激励模型分析框架。 (2)借鉴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和权值函数把社会偏好因子,特别是参与者公平偏好因子融入委托一代理模型的效用函数中进行研究。具体构建了反映非公平规避因子,并获得了公平偏好模型参数特征的效用函数形式。该效用函数体现了对“有利非公平”和“不利非公平’’的不同敏感性,从而与经济主体心理特征相一致,俘获了社会偏好模型参数特征,为具体激励契约结构设计和效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对中国报酬业绩敏感性关系进行了分行业和区域的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是:无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无论是不发达中部地区还是发达东部地区,业绩报酬相关性都低于6%,即业绩报酬低敏感性在我国也是经典委托-代理中一个不能解释的困惑。论文将代理人心理特征融入绩效报酬激励契约之后,对业绩报酬低敏感性做出了合理解释:在考虑代理人公平偏好心理特征下,努力水平与分享系数关系并不是传统模型预言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而这种非线性关系基本上解释了绩效报酬契约中的悖论:业绩报酬的低敏感性问题,即在非公平规避条件下当分享系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给予更少的货币报酬不一定就会降低努力水平,如在β满足1>β>1/2条件时,货币分享的减少也会导致努力水平的提高e<'**>>(β/τ)=e<'*>;而在β满足0<β<1/2条件时,货币分享的增加也会导致努力水平的降低e<'*8><(β/τ)=e<'*>。 (4)把社会偏好融入到团队激励契约中,证明了以下观点:(a)如果团队成员是适度竞争的,那么具有社会偏好的团队成员的努力大于自私自利团队成员的努力水平,这样在团队激励中除了物质激励外,公平分配也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团队成员努力的方式;(b)只要在团队内引入非公平规避的团队成员,就可以设计出满足预算平衡的团队激励机制,从而解决了Holmstrom的预算平衡和帕累托效率不可兼容的问题,这说明在团队中引入公平或互惠偏好的团队成员可以消除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c)把公平偏好融入到自私自利的横向监督模型中,可以提高合作团队成员对不合作团队成员的惩罚概率,并且提高团队合作水平,这与博弈实验结果相一致。 (5)在社会偏好视角下,给出了社会困境的行为定义:社会困境是一种行为情形,这种行为情形涉及了个体组成的群体,在该群体中,如果每个个体试图最大化他的物质奖励,结果将导致:每个个体来度量)。并在社会困境行为定义下,利用利他主义模型和非公平规避模型分析了社会偏好对社会困境问题中参与者效用的内生影响,构建了社会困境问题行为分析思路,并把这种分析思路应用于投资博弈困境中,从而获得了不同于Rubinstein投资博弈中唯一的子博弈纳什均衡的均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