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的艾滋病防控实践研究
【6h】

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的艾滋病防控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艾滋病防控实践研究

1.2.2国内艾滋病防控实践研究

1.3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研究方法

1.3.2结构安排

第二章艾滋病防控与多中心治理的知识基础

2.1艾滋病相关概念、特征及属性分析

2.1.1艾滋病相关概念

2.1.2艾滋病生物学特征

2.1.3艾滋病问题的属性分析

2.2“多中心治理”:一个分析概念

2.3“多中心治理”:一个分析框架的导入

2.3.1政府——主导化的治理中心

2.3.2 NGO——新兴的治理中心

2.3.3公民行动——基础性的治理中心

第三章中国艾滋病防控实践的现实考察

3.1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

3.2中国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历史演变

3.2.1中国艾滋病防控的主要政策和法规

3.2.2防艾政策历史的四次转向

3.3中国艾滋病防控模式三阶段述评

3.3.1前期(1984-1994):对外防御与对内严打的社会预防模式

3.3.2中期(1995-2001):打击和干预相结合的社会防控模式

3.3.3后期(2003-):打击干预与综合防治示范区相结合模式

第四章中国艾滋病的治理困境及其原因

4.1政府“绝对统治”下的治理缺位与政策失灵

4.1.1政府“单中心”治理思路

4.1.2政府无法避免的治理缺位

4.1.3政府价值至上的治理理念

4.1.4政策执行的阻力与困境

4.1.5地方政府的治理滞后

4.2 NGO的发育不良与治理困局

4.2.1当前NGO存在的六大治理难题

4.2.2 NGO治理困局的原因剖析

4.3公民行动的迟缓与治理困顿

4.3.1艾滋病患者的自暴自弃与报复社会

4.3.2高危人群逃避检测与防艾教育的缺乏

4.3.3一般人群错误的防艾心态与排斥心理

第五章:政府、NGO与公民的合作治理

5.1健全高效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

5.1.1制定理性的公共政策

5.1.2建成多部门合作行动的治理体系

5.1.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5.1.4增强领导干部的防范责任意识

5.2充分发挥NGO的治理优势

5.2.1政府层面:积极营造NGO发展的政策环境

5.2.2 NGO层面:加强自身发展与能力建设

5.3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艾滋治理

5.3.1一般人群:宽容对待与积极防范

5.3.2高危人群:主动检测与同伴教育

5.3.3艾滋病患者:积极自救与社会关怀

结语:艾滋政治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当下社会转型语境下,传统固化模式下的艾滋病问题研究范式和解读视角需要理性重构。如何不拘泥于医学—生物学单一艾滋研究模式,并深入挖掘“艾滋病”这个概念及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寻求新的应对策略和“问题—模式”的建构,对当前艾滋治理有着深远的现实内涵。面对传统意义上艾滋病治理的某些失范,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重组的现实背景下,寻求“艾滋政治”的理性思路和多中心治理成为艾滋病与社会问题研究的必然路径。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包含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对艾滋病防控与多中心治理的若干概念与理论进行深度阐释。厘定艾滋病相关的概念、特征与属性,并结合三个治理主体导入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通过考察我国艾滋病防控实践的现实状况,简要介绍我国艾滋病疫情的流行现状,解读中国艾滋病防控政策与防控模式的历史变迁。 第四章主要分析我国艾滋病多中心治理存在的困境与归因,包括政府绝对“统治”下的治理缺位与政府失灵现象,NGO发育不良导致的治理不足与受限,以及公民行动的迟缓与公共精神的缺失。 第五章,在前两章的深度分析之后,导入多中心治理的框架,倡导政府、NGO与公民行动的合作治理。首先维持政府主导的治理中心,开展多部门合作行动策略;其次大力发展NGO,填补中国艾滋政治的“治理真空”;最后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治理,培养公共精神。 本文旨在运用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框架,研究政府作为、NGO与公民行动这三个治理主体在我国艾滋病防控实践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篇高水平、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硕士论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