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6h】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流通

2.1.2 流通产业

2.1.3 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简要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商贸流通有关理论

2.3.2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2.3.3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

2.3.4 商业地理学有关理论

2.3.5 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影响因素的流通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3.1 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

3.1.1 发展历程

3.1.2 总体特征

3.2 基于影响因素的流通产业发展机理

3.2.1 流通产业发展的涵义

3.2.2 发展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

4.1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的理论分析

4.1.1 基本涵义

4.1.2 测度要素

4.1.3 设计原则

4.2 测度指标及其权重确定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4.3.1 测度模型的设计

4.3.2 数据说明与处理

4.3.3 实证测度与分析

4.4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度量

5.1 方法设计

5.1.1 区域差异度量方法概述

5.1.2 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度量方法设计

5.2 方法说明与数据选取

5.2.1 选择研究时期

5.2.2 划分区域单元

5.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实证度量与分析讨论

5.3.1 省际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5.3.2 东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度量与分析

5.3.3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解与解释

6.1 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6.1.1 差异分解方法研究综述

6.1.2 夏普利值法及其分解公式

6.1.3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解步骤

6.2 省际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分解

6.2.1 分解方程的设定

6.2.2 实证分解与分析讨论

6.3 东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分解

6.3.1 分解方程的设定

6.3.2 实证分解与分析讨论

6.3.3 各因素贡献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演化趋势

7.1 流通产业发展收敛性

7.1.1 收敛与经济收敛

7.1.2 流通产业发展收敛性及其类型

7.1.3 流通产业发展收敛性的检验方法

7.2 流通产业发展收敛性的实证检验

7.2.1 σ收敛性检验

7.2.2 β收敛性检验

7.2.3 俱乐部收敛性检验

7.3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演化趋势

7.4 本章小结

8 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总体思路

8.2 对策建议

8.2.1 统筹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8.2.2 加强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8.2.3 构建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系

8.2.4 创新流通产业发展模式

8.2.5 推进落后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过大的区域差异不仅对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而且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探索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促进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对策,不仅可以丰富流通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区域差异的测度;(2)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3)区域差异演变分析及应对措施。本文在定量测度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1997~2011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了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本文通过建立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分工演进、要素投入、技术创新、需求因素、制度政策和国际因素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从理论上揭示导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原因在于各因素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和贡献不同。
  其次,本文构建了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模型,设计了群AHP-FA测度方法,采用1997~2011年的统计数据定量测算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流通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并从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了中国各省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状况。
  第三,本文基于基尼系数(Gini)、对数离差均值(GE0)和Theil指数(GE1)差异指标,设计了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并从省际和东中西部的“二维视角”对1997~2011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平底“U”型特征,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在总差异的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第四,本文设计了基于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解模型,采用1997~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际和东中西部区域间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区域固有因素、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度等是造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五,本文借鉴发展经济学中的经济收敛理论方法,设计了中国流通产业发展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997~2011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东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趋势较为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弱。基于检验结果揭示了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演化趋势。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结合建国以来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统筹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构建高效的商贸流通体系、创新流通产业发展模式、推进落后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