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认知疗法的纵向平行研究
【6h】

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认知疗法的纵向平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心理治疗的研究发展

1.1.1 从效果研究到过程-效果研究

1.1.2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

1.2 两种具体治疗方法的研究

1.2.1 心理动力学疗法的研究

1.2.2 认知疗法的研究

1.3 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目的及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评定工具

2.3.2 治疗方法

2.3.3 实验过程

2.4 统计工具

第三章 结果

3.1 心理动力学治疗组量化结果

3.1.1 一般人口学及基本资料比较

3.1.2 两组基线量表得分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3.1.4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3.1.5 影响治疗效果改善的因素分析

3.2 认知治疗组量化结果

3.2.1 一般人口学及基本资料比较

3.2.2 两组基线量表得分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3.2.4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3.1.5 影响治疗效果改善的因素分析

3.3 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初步分析结果

3.3.1 来访者基本情况

3.3.2 心理治疗过程及内容

3.3.3 来访者在心理治疗中对自身状况主观评价

3.4 认知治疗过程初步分析结果

3.4.1 来访者基本情况

3.4.2 心理治疗过程及内容

3.4.3 来访者在心理治疗中对自身状况主观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分析讨论

4.2 认知治疗的分析讨论

4.3 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共同讨论

4.4 研究者的思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理动力学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对比研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力求呈现心理动力学治疗与认知心理治疗全过程,确定其具体疗效及相关因素,对比两种心理疗法的异同。
  方法:
  本实验从课题“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规范与示范研究”中选取心理动力学治疗与认知治疗两种疗法进行纵向平行对比。每种疗法均包含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评估治疗全过程中四个时点患者的多个观察指标,以及心理治疗师按照要求对所采用的每次心理治疗概括记录,通过对两组具体量化数据和心理治疗情况记录的分别分析,对比呈现两种心理治疗过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采用软件SPSS1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心理动力学疗法量化数据分析显示SCL-90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在两种处理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27.888,躯体化F=24.101,强迫F=9.826,人际关系F=8.502,抑郁F=11.412,焦虑F=18.727,敌对F=9.278,恐怖F=16.453,偏执F=4.487,精神病性F=4.904; P<0.05); GQOLI-74量表总分、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在两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11.381,P=0.001;躯体维度F=13.667,心理维度F=11.783; P<0.05)。SCL-90减分率分析显示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三个月、结束后六个月时心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的痊愈+显著好转人数均多于单纯药物治疗组(x2=6.372,8.336,11.577; P<0.05)。影响治疗效果改善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为试验分组,基线期GQOLI-74量表心理维度评分,基线期SSRS主观支持评分。
  2.通过对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的文本分析,了解治疗基本过程及治疗方案,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主观评价情况除了在遇到“防御和阻抗”时有波动,基本维持稳定在“3”(稍进步)及以上水平,并可能对治疗效果的维持有预测作用。
  3.认知疗法量化数据分析显示SCL-90量表总分(F=5.294,P=0.024)、人际敏感(F=4.396,P=0.039)、抑郁(F=5.715,P=0.019)、焦虑(F=4.659,P=0.034)、恐怖(F=7.404,P=0.008)、精神病性(F=8.651,P=0.004)在两种处理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不同时间点两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有差异。GQOLI-74量表总分(F=19.479,P=0.000)、躯体功能维度(P=11.988,T=0.001)、社会功能维度(F=26.326,P=0.000)在两种处理间差异有统计意义,且两组包括心理功能维度在内,以上各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有差异。SSRS总分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处理方式的变化有差异(F=11.337,P=0.000)。SCL-90减分率分析显示治疗结束后六个月的痊愈+显著好转人数心理治疗组多于药物治疗组(x2=6.873,P<0.05)。影响治疗效果改善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变量为:试验分组,基线期GQOLI-74量表心理维度、基线SCSQ积极应付方式评分。
  4.通过对认知治疗过程的文本分析,了解治疗基本过程及治疗技术,发现在进行“负性自动思维”的处理时来访者的主观评价有波动,其余时间基本稳定在“3”(稍进步)及以上水平,并可能对治疗效果的维持有预测作用。
  结论:
  1.量化数据分析表明两种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疗效都更为显著,且疗效6个月内可维持。
  2.除了接受心理治疗外,心理动力学治疗组中影响效果改善的因素还包括基线GQOLI-74心理维度及SSRS评分,认知疗法组中影响效果改善的因素还有基线GQOLI-74心理维度及SCSQ积极应付方式评分。
  3.在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充分挖掘利用自身能力及资源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时,其躯体和心理症状会有所改善;而认知疗法症状的改善则出现在来访者学会识别并矫正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并强化培养新的认知模式时。
  4.两种心理治疗在治疗时长、治疗结构,以及治疗师的作用方面有所不同;但两种治疗方法同样以来访者为中心,且积极的主观评价和良好的治疗关系对治疗效果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