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研究
【6h】

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0.1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

0.1.1 安塞腰鼓概貌

0.1.2 研究安塞腰鼓审美的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关键概念界说

第1章 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特征

1.1 安塞腰鼓的视觉特征

1.1.1 饱含地域风情的服饰

1.1.2 火爆热烈的妆容

1.1.3 变换丰富的表演队列

1.1.4 张弛有度的动作与表情

1.2 安塞腰鼓的听觉特征

1.2.1 抑扬顿挫的锣鼓唢呐乐

1.2.2 整齐划一的脚步踩乐声

1.2.3 原始粗犷的呐喊声腔

1.3 安塞腰鼓的情感特征

1.3.1 相宜相生的和谐美

1.3.2 丰富厚重的人情味

第2章 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价值

2.1 在传承中确认伦理

2.1.1 宣扬重礼尚义的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2.1.2 强调彰显淳朴自然的地域民风民俗

2.1.3 迎合适应大众化的审美需要的心理需求

2.2 在热舞中肯定生命

2.2.1 崇尚“大“美的审美追求

2.2.2 彰显“人”本真的情感

2.2.3 表达对生命个体价值的尊重

2.3 在参与中认同身份

2.3.1 诉求表现群体意识形态

2.3.2 凸显强烈的民族仪式认同感

2.3.3 在共性中强调人的个性美

第3章 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反思

3.1 传统元素遭破坏,影响文化价值

3.1.1 民族传统元素黯然失色

3.2.2文化价值开始弱化

3.2 商业色彩浓重,影响审美价值

3.2.1 市场经济造成艺术形态商业化

3.2.2 审美价值被忽略

3.3 传承面临危机,影响发展前景

3.3.1 经典技艺难以传承

3.3.2 发展前景堪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弘扬传统民间文化,推动传统民间文化繁荣和兴盛成为新时期民族生命意识苏醒和强化的重要阶段。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其审美文化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是民族意识创新和发展的表现。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性、形象性、超功利性的审美文化特征,体现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独特理解。最早的安塞腰鼓起源为“巫仪学说”;另外,“劳动学说”也被作为安塞腰鼓起源说的记载;安塞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有了“战争说”的记载,这也为其独特而豪放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发展到现在,安塞腰鼓的功能逐渐以健身和娱乐为主,并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演化为陕北地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对于安塞腰鼓审美文化特征的分析,以视觉、听觉角度为切入点,将人体的各种感官系统所接受到的讯息在审美过程中进行融合、分析和解读,并结合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特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来探究总结安塞腰鼓的审美文化特征。首先,视觉审美,安塞腰鼓在服饰、妆容以及表演场地的选择方面,将色彩鲜明、对比突出、明暗变化、冷暖相映等颜色搭配作为表现视觉美感的主要形式。其次,听觉审美,具有民族特色的锣鼓唢呐合奏出陕北地区特有的调子,融合着铿锵有力的腰鼓锤击声,浑厚又不失婉转,纯朴又不失风韵。让观者从客观角度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带来的审美感受。最后是安塞腰鼓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换句话说,安塞腰鼓表演体现人的价值以及长久存在的人的情感。
  安塞腰鼓审美文化价值的体现离不开黄土地的文化大背景带来的影响。因此,对其审美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抓住三个方面:其一是在传承中确认伦理。宣扬重礼尚义伦理观的文化内涵;强调彰显纯朴自然的地域民风;迎合适应大众化审美需要的心理需求。其二是在参与中认同身份。崇尚“大”美的审美追求;彰显“人”本真的情感;实现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其三是在热舞中肯定生命;诉求表现群体意识形态;凸显强烈的民族仪式认同感;在共性中强调人的个性美。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
  安塞腰鼓所附有的审美文化价值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契机,但也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在过度夸大其经济价值的影响之下,其艺术性、美学特性被忽略,因此必须及时抓住主要矛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把握其精髓,有利于安塞腰鼓在文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背景之下,朝理性、可持续方向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