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中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述评
【6h】

新中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述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经验总结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院系调整的背景

一、建国初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

(一)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二)1949前后的知识分子

(三)新中国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二、建国初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学习苏联的先进成果

(三)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四)巩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成果

第二章 院系调整的过程及特点

一、院系调整的过程

(一)小范围试点

(二)工科先行,拉开调整序幕

(三)全国范围的大调整

(四)调整的延续和尾声

二、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一)拆分原有的综合性大学

(二)调整产生了许多以工学院为主的专门学院

(三)调整注重院校区域布局

(四)高校全部公有化,教会大学、私立大学不复存在

(五)人文学科被大量裁撤

第三章 评价和启示

一、积极影响

(一)初步满足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三)扩大了高校规模和招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四)初步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二、消极影响

(一)未能充分利用原有教育资源

(二)削弱文科教学,重理轻文留下隐患

(三)人才培养专门化、狭窄化,结构性矛盾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高校自主权和学术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三、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从实际出发,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合理吸收借鉴先进成果,完善自身发展

(三)保证学术自由,避免高校过度行政化

(四)学科内部、学科之间要做到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对境内高等院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于1952年正式开始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影响极为深远,在很短的时间里,晚清以降形成的中国近现代西式高等教育体系被彻底打破,一批批专业性极强的工科学院相继出现,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持;但同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等人文学科或被大量撤销,或沦为“二等学科”,招生减少,教师转行,在全社会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局面。自此,中国教育界与其欧美母体基本绝缘,和当时其他各领域一样,已经成为全面学习苏联的一部分。
  高校院系设置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高校的人才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深受欧美的影响,在晚清的阴差阳错中艰难起步,经过民国三十多年的惨淡经营,已经具备了可观的规模,完整的体系,成就也是可圈可点。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外国友好人士功不可没。但是,当旧大学遇到新中国,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学术观点都已不能适应,有的甚至背道而驰。1952年,在扫清一切阻力后,新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强大的行政力量下,短短一年的时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都进行了调整,通过合并、取消和新设,原有高校的数量、类型、公私性质、地域分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高等院校的集中计划管理,高等教育逐步纳入了新体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此次院系调整影响深远。一方面国家实现了对高校和知识分子的全方位领导,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人文学科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及过程入手,探索这一事件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