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粗糙脉孢菌物理——化学诱变及分子验证
【6h】

粗糙脉孢菌物理——化学诱变及分子验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 言

1研究概况

1.1微生物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越性

1.2粗糙脉孢菌的研究概况

2试验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粗糙脉孢菌的物理诱变

一粗糙脉孢菌的紫外诱变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二粗糙脉孢菌的微波诱变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第二章粗糙脉孢菌的化学诱变

一粗糙脉孢菌的EMS诱变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二粗糙脉孢菌的平阳霉素诱变

1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第三章诱变菌株的形态观察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2.1粗糙脉孢菌紫外诱变菌株

2.2粗糙脉孢菌微波诱变菌株

2.3粗糙脉孢菌EMS诱变菌株

2.4粗糙脉孢菌平阳霉素诱变菌株

第四章粗糙脉孢菌的RAPD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分析

2.1 RAPD条件的选择

2.2数据处理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2.1紫外诱变

2.2微波诱变

2.3 EMS诱变

2.4平阳霉素诱变

2.5 RAPD分析

2.6几种方法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crassa)是子囊菌门(Ascomycoy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球壳亚纲(Sordariomycetidae),粪壳目(Sordariales),粪壳科(Sordariaceae),脉孢菌属(Neurospora)的真菌。在本试验中采用了紫外线,微波,甲基磺酸乙酯(EMS),平阳霉素(PYM)等四种不同的诱变剂对粗糙脉孢菌分别进行了诱变处理,对于获得的诱变菌株进行了分离,筛选,保存,并且依照以下的标准在形态结构上与原始菌种进行了比较: 1菌丝体细胞壁上有无条纹及条纹的形状。 2分生孢子的形状。 3分生孢子细胞壁上有无条纹及条纹的形状。 4菌丝体以及分生孢子的颜色变化。 结果表明:1大多数的诱变菌株在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从形态结构上与原始菌种进行区别。而有少部分的诱变菌株则在形态上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不能从形态上与原始菌种进行区分。对于这部分不能从形态上与原始菌株区分的诱变菌株则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是RAPD)对其进行了分析。 2紫外诱变最适的处理条件为:C(1×104/ml)浓度照射10min,D(1×103/ml)浓度照射5min。在本文中对紫外在形态上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用紫外诱变,也可以获得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直接区分突变的突变菌株,而对于部分不能从形态上直接区分的菌株则可以采用分子的手段进行区分。 3在用微波进行诱变处理的时候,在短时间以及长时间进行照射的时候(10s-40s、120s)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得到的突变菌株采用显微镜观测即可进行区分,但是在中等时间照射的条件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得到的突变菌株不能通过显微镜观测进行区分,需要采用分子的手段进行区分。从照射方法上看,直接照射易于使菌丝体发生变化,累计照射更易于使分生孢子发生变化。从孢子浓度上看,在采用直接照射的时候,益采用C浓度,而在采用累积照射的时候,两种浓度均可。 4用EMS进行诱变处理,在30分钟-4小时、8小时-48小时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得到的突变菌株采用显微镜观测即可进行区分。从EMS浓度上看,中、低浓度(X、Y)效果要稍好。从孢子浓度上看,D浓度要更加理想一些。 5用平阳霉素进行诱变处理,30分钟-2小时、6小时-24小时都可以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从诱变剂的浓度上看,低浓度(α)效果要稍好。从孢子浓度上看,低诱变剂的浓度采用低孢子浓度,而高诱变剂的浓度采用低孢子浓度要更加理想一些。 6从综合的试验结果上看,平阳霉素的诱变效果要稍好于其它的三种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