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人名翻译的研究——以张经浩译本为例
【6h】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人名翻译的研究——以张经浩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Abbreviations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Research background

1.2Research purpose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Research questions

1.5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1.6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Previous studies o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2.2Previousstudies on names

2.3Studies on name translation

2.4 Summary

ChapterThreeTheoretical Framework

3.1Major theorists of the Skopos Theory

3.2Basic aspects of the Skopos Theory

3.3Basic rules of theSkoposTheory

3.4Documentary translation and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3.5Applica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in this research

3.6 Summary

ChapterFour Data Collection

4.1Criteria for data collection

4.2 Steps

4.3Data results and analysi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Introduction to Figures’ Names and Analysis of Name Translation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5.1Difficulties in figures’names translation

5.2Features of figures’ name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5.3Classifications of figures’ name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5.4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6.2 Research implications

6.3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参考文献

Appendix 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Appendix II

致谢

展开▼

摘要

传统翻译对人物名字汉译处理的方法历来偏向音译,译者往往遵循外文发音寻找中文对应词汇,或参照发行的姓名译名词典,这种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是,欧亨利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美国中下层阶级的各种小人物,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和表现文化特色时,他别出心裁,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当时美国特色的文化承载词来给这些小人物命名,给他们烙下了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名字或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暗示人物命运或结局,或代表人物身份,赋予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单纯的音译并不能传达人名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以目的论原理为框架,以张经浩的《欧亨利小说集》汉译本为个案。首先对目的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然后本文将欧亨利小说中人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即暗示性,象征性和讽刺性。接着对张经浩的翻译目的,以及由此目的所决定的人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和数据统计研究。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尽管张经浩对人名翻译采取了一定的翻译技巧,但由于忽略了对欧亨利小说的人名进行系统的翻译研究,致使小说中人名负载文化意义在汉译本中削弱甚至丧失,未能完成译者向汉语读者展现欧亨利写作特色的翻译目的。并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人名在语言交际方面未能达成一致,因而该汉译本的人名翻译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