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结直肠组织放射性损伤的修复作用及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h】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结直肠组织放射性损伤的修复作用及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实验结果

3.1 BMSCs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鉴定

3.2 大鼠BMSCs对辐射损伤后结直肠病理学的影响

3.3 大鼠BMSCs对辐射损伤后结直肠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结直肠辐射损伤后的抗炎作用

3.5 大鼠BMSCs对辐射损伤后结直肠基因的差异表达

第四章 讨 论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了解BMSCs移植对大鼠结直肠组织放射性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探讨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的研究
  方法:在南华大学试验部饲养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36只,随机分成3组(分别标记为空白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BMSCs治疗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实验第1天不进行γ射线照射但第2天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γ射线照射组则实验第1天用总剂量为12Gy的60Coγ射线进行一次性全腹照射,第2天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BMSCs治疗组则实验第1天用总剂量为12Gy的60Coγ射线进行一次性全腹照射,第2天尾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购于长沙丰晖生物有限公司)注射液1ml(1×106个/ml)。三组大鼠均于实验第7天经心脏采血后处死并留取结直肠标本,采用HE染色法结直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结直肠黏膜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外周血TNF-a、IL-10含量,以了解结直肠道组织炎性反应;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三组大鼠结直肠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原始数据筛选,探索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结直肠组织HE染色观察:γ射线照射组大鼠结直肠肠黏膜形态和结构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病理损伤改变;与γ射线照射组比较,BMSCs治疗组大鼠结直肠肠黏膜病理受损程度减轻。
  2.结直肠肠黏膜的细胞凋亡率:γ射线照射组大鼠结直肠肠黏膜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BMSCs治疗组细胞凋亡率低于γ射线照射组(P<0.05)。
  3.外周血TNF-a含量:γ射线照射组大鼠外周血中TNF-a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BMSCs治疗组TNF-a含量低于γ射线照射组(P<0.05)。
  4.外周血IL-10含量:γ射线照射组大鼠外周血中IL-10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BMSCs治疗组IL-10含量高于γ射线照射组(P<0.05)。
  5.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三组大鼠结直肠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原始数据筛选:发现在所分析的所以基因中相互比较提示有多种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其中包含多种基因的上调和下调,其表达产物涉及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细胞黏附、酶调活性、免疫反应、受体调节各方面,与胃肠道肿瘤、消化道放射性损伤、白血病、结直肠癌、肝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1:BMSCs移植能够减轻结直肠肠道粘膜的放射性病理性损伤。
  2:BM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大鼠放射性结直肠损伤。
  3: BM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鼠放射性结直肠损伤。
  4:BMSCs移植能够改变大鼠放射性结直肠损伤的基因水平的含量表达。
  5:BMSCs移植可能通过下调CCR5对放射性结直肠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