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教出世观简论
【6h】

佛教出世观简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序论

1、世间的安立

2、出世的安立

3、出世的目标

4、出世的可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佛教思想因为具体文化背景和学人根基的不同而以多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其思想要的某一侧面往往因此得到特别的发扬。其出世思想便是如此。在印度佛教的早期,因为印度文化中追求个人解脱的特质,所以小乘佛教思想得到特别的重视,其出世思想主要表现为厌弃世间之生活而寻求实体性的清净涅槃。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这一思想逐渐得以发展。唯识宗以三自性、阿赖耶识等理论为基础,中观宗以性空幻有的理论为基础,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出世思想。出世思想的展开必然立足于对世间的定义,尔后才有出离世间的指向;有对世间的价值判断,尔后才有出离世间的选择;有对所追求的目标的明确认识,尔后才有出离世间之后的境界的设定;有对世间和出世间在本质意义上的贯通,尔后才有对起点和终点可以圆融而至的结论。具体而言,在佛教的思想系统里,世间包含着众生界、器世界以及依此安立的时间和空间等内容;而出世的思想,在出离世间的意义上,必然表现为出离这整体性的世间而非某一方面,这就是众生首先必须出离众生自身及其生活的器世界,出离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佛教之所以主张出离,是因为其对世间的看法是三有皆苦不可爱乐;出离世间所到达的清净涅槃是其对于世间本来无我的认识的自然结论,那就是既已无我,则安住于无我性空之上,于无始无终的时间、无内无外的空间,度无我之众生,作空花之佛事,这便是无住涅槃;而出离之所以可能,则在于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宇宙万法的本来实相,之前不减一法,之后不增一法,本无可出;而于无我中去除无始以来所妄执之我,不出而出。 佛教的出世思想,通过不断的理性分析之后,便可逐渐显示于我们的跟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