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国民性批判”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发展
【6h】

论“国民性批判”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国民性批判意识的萌芽到觉醒——从《跋涉》到《生死场》

第一节 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起点——《跋涉》

第二节 初试锋芒——《生死场》

第二章 国民灵魂的群像塑造——《呼兰河传》

第一节 风俗画的描绘

第二节 爱恨交织的故乡情结

第三节 生命的悲悯——弱者之爱

第四节 超越《生死场》

第三章 国民灵魂的典型解剖——《马伯乐》

第一节 常态下的性格体现

(一)“逃”的人生哲学

(二)崇洋、恐洋的复杂心态

第二节 特定环境下的性格推演

(一)精神胜利的极端演绎

(二)避强趋弱的生存法则

第三节 自我突破与认识的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把萧红的十年小说创作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试图通过分析各创作阶段代表作品,探索“改造国民灵魂”这条思想逻辑线索在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主要以《跋涉》和《生死场》为对象,分析萧红的国民性批判意识从萌芽到自觉的发展。由于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萧军等左翼作家的影响,《跋涉》时期的萧红在创作起点上就具有区别于其他女性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而在具体的创作中,敞开的人性视角和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倾向又使她有别于其他左翼作家。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为萧红日后形成“国民性批判”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巅峰,标志着萧红对人的生存困境关注的第次一深化。贫困、疾病、战争等祸因造就了残忍、痛苦的人生,价值颠倒、精神麻木的人生。因为浸透着作者本人深切的人生体验,困境的表现更为真切、震撼。这种从生命层面表现精神困境的文学视角的确立成为萧红国民性批判意识开始走上自觉的标志。
   第二章以《呼兰河传》为对象,分析萧红对国民灵魂的群像塑造。此时的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完全确立了对着人类愚昧的创作立场,将创作重点放在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上,开始透过现象找寻造成人民悲剧命运的共同的深层原因。《呼兰河传》重点表现的是一种因年深月久而日常生活化了的痛苦,人们在历史惰性力量的作用下已经感受不到《生死场》中尖锐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自得其乐的麻木的生死观。因为采用了独特的时空结构,这种麻木的生命意识又被赋予了历史的纵深之感。
   第三章以《马伯乐》为对象,改变了以往小说中人物身份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马伯乐病态灵魂的集中解剖,向读者暗示:在被西方文明开化后的大都市中,人性的愚昧并未真正消除,且成为导致中国领土长期被列强铁蹄践踏,民族危亡的重要原因。与那些正面描写抗战生活,鼓动抗战士气的文章相比,《马伯乐》通过另一条途径,更为深刻地呼应着抗战主题。
   在具体创作中,萧红的《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可以说是对鲁迅关于“国民性批判”的两种创作模式(以《故乡》和《阿Q正传》为代表)的分别模仿。《呼兰河传》在风俗画描绘、故乡情结和弱者之爱三个方面与《故乡》有诸多相似和不同。在《马伯乐》中,萧红模仿着鲁迅在《阿Q正传》中运用的精神实验般的形式,通过特定环境的性格推演,塑造了文明冲突的新形势之下马伯乐这一对现代文明消化不良,又难以摆脱传统文化渗入骨髓的典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和深化了国民性批判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以萧红十年创作为主轴,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分析,探索萧红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具体创作中对鲁迅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