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认知研究
【6h】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前期研究概况

2.1.1 已有相关研究类型

2.1.2 本文对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界定

2.2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2.2.1 命名方式

2.2.2 理论框架及方法

2.2.3 研究主题及内容

2.3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2.3.1 命名方式及视角

2.3.2 理论框架及方法

2.3.3 研究主题及内容

2.4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语言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感知符号系统观

3.1.1 感知符号系统理论的运作方式

3.1.2 语音表征的认知语义建构机制

3.2 原型范畴理论

3.2.1 原型范畴理论的运作方式

3.2.2 原型范畴化作为词汇性单位衍生的认知机制

3.3 论元实现的力动态(致使)理论

3.3.1 作为力动态理论基础的语言符号单位构式观

3.3.2 论元实现的力动态理论及运作方式

3.4 诸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及特征

4.1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词法形态模式

4.1.1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

4.1.2 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的高频语符用例

4.2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词法形态模式

4.2.1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

4.2.2 汉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的高频语符用例

4.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类型的认知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句法语义结构

5.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在句法关系及其本质属性

5.1.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在句法关系

5.1.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结构本质属性

5.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语义属性

5.2.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部语义模式

5.2.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及物性特征

5.2.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义项特征

5.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句法语义地位及内涵

5.3.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研究地位

5.3.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认知研究的本质内涵

5.4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实现

6.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认知理据

6.1.1 叙述事件的词汇化编码方式及英汉异同

6.1.2 作为象征性符号单位的动词论元结构构式

6.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语义基础

6.2.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事件结构透视

6.2.2 动词语义结构的致使及体特征

6.3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允准机制

6.3.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论元允准结构

6.3.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允准机制类型及分布

6.4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论元允准机制的认知特征及启示

6.4.1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论元允准机制的原型范畴特征

6.4.2 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衍生的非线性认知思维基础

6.4.3 事件结构词汇化的动词论元结构构式基础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以词汇性单位(周荐2003,2004)为基本标准,把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动词与名词复合形式,且为动词性的词汇性复合单位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涵盖了从词法地位典型的复合词到句法性突显的短语或固定搭配的所有动词性动名复合单位,将其统一界定为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标记为[V+ NP]v式。在认知构式语法框架下,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作为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体,具备象征性符号单位的所有属性,是语言网络中的一种基本构式。据此,研究试图在比较论述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特点、内在句法关系及其语义特质的基础上,运用Croft(2012)提出的有关论元实现的力动态致使理论(the forcedynamic causal theory of argument realization),着重探讨制约这类词汇性单位构建的认知语义根源,概括其论元允准机制,论证英汉异同特征。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呈现何种形态类型及特征?
  (2)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语义结构具有何种本质属性?
  (3)制约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构建的论元允准结构和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解释及英汉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2007年第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两本常用英汉词典为基础语料,穷尽式搜集整理出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1476个,汉语5858个。根据形态类型、内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特质,本文首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统计与针对性的定性分析。研究发现:
  (1)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具有明显差异。英语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突出体现为名词语法属性的形态标记变化,具体标记为[V+N]v类(21.16%)、[V+ART+ N]v类(33.47%)、[V+ PRON+N]v类(24.72%)和[V+N+ PREP]v(20.89%)类四种。汉语则主要为音节或字组数的不同,标注为[V单+N单]v类(92.11%)、[V单+N双]v类(7.44%)与[V单+N多]v类(0.44%)三种,双音化趋势明显。两者区别表明,在对动词与名词属性的认知识解方面,英语为“实现关系”,而汉语则为“构成关系”(沈家煊2007,2009)。依据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化理论,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是以[V+NP]v为抽象图式(schema),经由各不同次类原型样本,如[V+ART+N]v,[V单+N单]v等,进一步精致化,并扩展为丰富多样的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实例(instantiation),表现出原型范畴化特征。
  (2)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部句法关系体现了相同的论元结构本质。尽管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可以区分为“动+宾”、“动+状”、“动+补”及“主+谓”四种内在句法关系,但其本质实则为具有内在语义关系的论元结构或称述谓结构。对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结构进行分析,其任务主要涉及名词宾语论元的选择与实现问题。论元结构准确描述了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在句法关系,体现了词法与句法结构的一致性,揭示了这类英汉词汇性单位在内部形式上的共性特征。
  (3)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语义特质突出了动词语义结构对其构建的制约作用。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内部语义关系,因论旨角色与谓词之间的论旨关系构主要成核心论元,体现了这类词汇性单位的不同及物性等级。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后续名词性论元的受影响度等级都蕴含有力动态致使及体结构特征。其等级程度却呈现高低不一的多样化特点,证明其及物性等级都比较低,故而能够容纳各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名词宾语论元。义项统计表明,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多义化倾向比较弱,平均义项数分别为1.03个与1.17个。这类词汇性单位的不同义项实际上体现了构成语素的语素义之间的多种复杂组构关系,表明语义结构是探究其生成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依据Croft(2012)的力动态致使理论,把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所编码的标准事件结构及其不同参与者关系概述为:
  (1)参与者1(P1,相当于初始力)对参与者2(P2,相当于终点力)施予一定的作用力使其经历某种定向状态变化;或者,
  (2)参与者1(P1)需通过或借助于参与者2(P2),并对其施加作用力,实现对参与者3(P3)的影响。一般情况下,P1与P2之间具有力动态致使关系,而P2与P3之间为非致使关系,表现为空间依存、接触等关系。
  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力动态关系构成动词语义结构的核心内容,所体现的力传递关系可相应表述为:(P1)→[P2]或(P1)→[P2]-(P3)。
  可见,力动态致使关系体现了这类词汇性单位所蕴含的独特论元结构属性,是制约不同论元选择与实现的根本性语义决定因素。对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构建而言,名词宾语论元的选择与实现是作为终点力的次事件参与者受初始力参与者的力动态致使作用,发生定向状态变化的结果,是体和致使结构双重作用而致其受影响的体现。因而,动词体等级中终点力参与者的体类型位次最高,表征了整体事件的体类型特征,形成与力动态致使链上动词谓语一致的词汇概念,允准其实现为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中的名词宾语论元。据此,论元允准结构可简要表述为:[V+P(终点力+受影响)]v。因此,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实现,既是由力动态致使及体结构共同决定的,同时也受动词与名词的词汇概念及其词汇侧显之间的一致性匹配关系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依据体及致使结构的制约作用,从力动态致使链上名词宾语的体特征角度,本文把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论元允准结构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其论元允准机制依此详细解释如下:
  (1)第Ⅰ类瞬时定变成就类。在初始力参与者的力动态作用下,凡成为初始力的首要作用对象,经历瞬时性(punctual)状态定向变化(仅q质量维度),且不可逆的终点力参与者,(形成)具有与力动态致使链上动词谓语一致的词汇概念,都可以实现为名词宾语论元,生成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从名词类参与者的致使及体特征的受影响度等级来看,第Ⅰ类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体现了典型的及物致使结构,如“bare one's teeth”、“灭火”等,也是这类词汇性单位的最主要构建机制。
  (2)第Ⅱ类持续定变达成类。在初始力参与者的力动态作用下,凡成为初始力的首要作用对象,经历持续性状态定向变化(t时间维度和q质量维度),无论完成与否的终点力参与者,(形成)具有与力动态致使链上动词谓语一致的词汇概念,都可以实现为名词宾语论元,生成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语料统计表明,受致使结构及持续性增量达成体结构制约而构建的第Ⅱ类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数量众多,仅次于第Ⅰ类,如“make progress”、“卷铺盖”等。
  (3)第Ⅲ类接触非定变状态类。在初始力参与者的力动态作用下,凡成为初始力的首要作用对象,与其产生某种瞬间或间歇性(point or interval)接触联系的终点力参与者,(形成)具有与力动态致使链上动词谓语一致的词汇概念。虽然不经历定向状态变化,但一般都突显事件对初始力参与者造成的影响作用,则亦可实现为名词宾语论元,生成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
  第Ⅲ类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表现出独有的形义失谐的特点,如“cleanhouse”、“入席”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动名复合式词汇性单位。究其差异原因,本质上根源于人类在事件体验过程中,对事件结构及其参与者信息的不同认知识解操作,亦即本文重点探讨的致使及体结构上的认知识解差异。
  (4)第Ⅳ类追随非定变状态类。凡初始力被识解为有意愿性(volition)主体,并主动选择、控制及配合其首要力作用对象(虽无真正力动态作用),与之形成某种瞬间性或间歇性追随关系的终点力参与者,(形成)具有与力动态致使链上动词谓语一致的词汇概念。虽然不经历定向状态变化,但却突现了终点力参与者对初始力参与者的影响作用,则亦可实现为名词宾语论元,生成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语料统计表明,这类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数量最少,生成能力有限,处于边缘地带,如“follow one's nose”、“烤火”等。第V类与第Ⅰ类和第Ⅱ类中具有明显受事特征的名词宾语完全不一样,也不同于第Ⅲ类中虽无强及物性却依然具有受事特征的名词宾语,因此需要单独分析处理。
  研究认为,作为形义匹配的象征性符号单位,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的形态类型具有明显差异,但其内部句法关系则体现了相同的论元结构本质。以力动态致使和体结构为特征的动词语义结构是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词汇概念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制约着这类词汇性单位构建的论元允准机制。有关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论元实现的四种机制类型,从认知角度阐释了动词语义结构对其形态表征的根本性制约作用,体现了语言符号编码的感知符号基础,也印证了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言观有关语义决定句法、制约论元实现的重要论断。总体而言,英汉动词性动名复合形式在事件结构的语言编码或词汇化过程中呈现趋同特征,但是其具体形态方式却因英语的“实现关系”及汉语的“构成关系”(沈家煊2007,2009)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本研究是对已有英汉词汇性单位的认知语义阐释,不仅是有关词汇性单位本体问题及英汉异同的研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词汇性单位、思维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探讨,是对语言本质问题的认知思考,对语言习得、自然语言处理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