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叙事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初探
【6h】

中国叙事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叙事文学的界定

1.2 复仇母题的概念

1.3 复仇母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第二章 复仇母题的主要模式

2.1 血亲复仇

2.2 侠义复仇

2.3 鬼灵复仇

第三章 复仇主体的心态分析

3.1 复仇主体的伦理核心

3.2 复仇主体的法律意识

3.3 复仇主体的死亡观念

第四章 复仇母题的基本结局

4.1 肉体毁灭型

4.2 精神损伤型

4.3 和解团圆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复仇是人类历史上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国叙事文学中得到了丰富而持久的体现,呈现出不同的母题模式。根据复仇主体的不同,我们将其归纳为“血亲复仇”、“侠义复仇”和“鬼灵复仇”三种主要模式,凸现出深厚的人性基础和社会根源。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尺度下,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的“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深深地溶入到了复仇主体的血液里,催动后人在人生变故面前做出毋庸置疑的复仇反应;其次,“灵魂不灭”和“士感知己”观念消解了复仇主体的死亡意识,铸就了其不畏强暴、不畏牺牲的坚强意志;最后,一方面,法律的缺位客观上激励了复仇行为,另一方面,法律对复仇的支持和肯定为复仇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了法律机制对复仇行为的深层影响。同时,复仇作为受害苦主超常态、极端性的报复方式,其结局往往具有毁灭性,或者是肉体毁灭,而精神尚存;或者是肉体健在,但精神崩溃、痛苦不堪。概括地说,复仇母题主要有“肉体毁灭型”、“精神损伤型”与“和解团圆型”三种基本结局。从母题研究方法入手,对中国叙事文学呈现的“血亲复仇”、“侠义复仇”和“鬼灵复仇”三种主要模式进行艺术解析,并进一步探究复仇主体的心态,以及对复仇结局予以审美阐释和价值确认,进而实现复仇母题研究的新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