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析现代汉语名词动用现象
【6h】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析现代汉语名词动用现象

代理获取

摘要

名词动用,即词形不变,而通过不同的表达和用法使词性发生变化,名词用作动词,扩大了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使表达更加简洁明了,语句更加凝练生动,也可以作为语言修辞表达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用隐喻和转喻的理论解释现代汉语中名词动用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认知操作机制。通过对名词动用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利于我们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本文首先提出关于词类划分的两种分歧的理论:词有定类和词无定类;本文赞成词有定类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解释。接着本文从词汇学,形态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别介绍了中外语言学家对于词类转换现象的研究。再次本文介绍了Langacker的词类模型观点,介绍了名词和动词这两种涉及到本文的主要词类的基本定义和特点,即名词主要称及事物;而动词主要称及过程。本文重点用隐喻和转喻的理论来分析解释名词动用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操作机制。名词动用过程本质上主要是隐喻识解和转喻识解起作用。隐喻识解的基本作用就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创造相似性,把任意两种事物关联起来,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以源域的特征来说明靶域。一般是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事物。名词动用是使用名词表达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一个事件,就是将一个概念性的行为集中体现为具有某种物质形态的、清晰可见的、形象的动作。而转喻则可以让我们将事物想象为关系,关系想象为事物。转喻识解在名词动用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行为ICM”和转喻的视角化。本文借鉴Zoltán K?vecses和Günter Zoltán (1999)对转喻概念框架的分类方法,结合现代汉语中的实际语料,将语料分成6大类,如:工具代行为;实施者代行为;宾语代行为;方位代行为;结果代行为;方式代行为。在名词动用的过程中,原生名词在句中处于突出位置,因其突出的特点替代整个表达,达到表达上的经济性和理解上的趣味性。最后本文阐述了名词动用过程中名源动词的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以及语义并入与名词动用中的经济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