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6h】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问题的由来

1.1.2 研究现状述评

1.2 方法:研究取径与创新

1.2.1 研究的取径

1.2.2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当儒生遭遇天崩地坼——明亡清兴之际的刘门师弟子

2.1 刘宗周的出处与生死的抉择

2.1.1 刘宗周一生出与处的选择

2.1.2 刘宗周的出处观:知其不可而为之

2.1.3 刘宗周之死

2.1.4 刘宗周的生死观: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2 刘门弟子的殉明与抗清

2.2.1 刘门弟子的殉明

2.2.2 刘门弟子及其后人、友人与浙东的抗清斗争

2.3 刘门弟子入清之后的人生抉择

2.3.1 刘门弟子的出处观——以张履祥、陈确为中心

2.3.2 刘门弟子身为处士者的治生、为学与经世

2.3.3 刘门弟子论子弟的出处

2.3.4 刘门弟子的逃禅

第3章 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上)

3.1 刘宗周的学术渊源

3.1.1 从《孔孟合璧》、《五子连珠》、《圣学宗要》三书来看刘宗周的学术渊源

3.1.2 刘宗周师事许孚远与蕺山学之建立

3.1.3 蕺山学与阳明学之关系再考辨

3.2 刘宗周学术的统合性以及“慎独之学”与“敬”、“静”、“诚意”之关系

3.2.1 “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刘宗周“万物一体”论的统合性

3.2.2 “盈天地间一气也”:刘宗周“气论”的统合性

3.2.3 “慎独之学”:刘宗周学术之主旨及其统合性

3.2.4 “慎独之学”与“敬”与“静”以及“诚意”之关系

3.3 刘宗周的前期交游以及对其学术的影响

3.3.1 刘宗周的前期交游概述

3.3.2 刘宗周与周应中、刘永澄交游以及对其学术影响

3.3.3 刘宗周与高攀龙:交游、影响与学术异同

3.4 刘宗周的前期讲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兼谈刘宗周与东林之关系

3.4.1 刘宗周的前期讲学

3.4.2 蕺山学派的形成

3.4.3 刘宗周与东林学派、东林党

第4章 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下)

4.1 刘宗周内圣外王的困境及其外王之学的特点

4.1.1 刘宗周在崇祯初期所遭遇的内圣外王困境

4.1.2 刘宗周的“外王”之学

4.1.3 刘宗周“内圣”与“外王”困境之检讨

4.2《人谱》与刘宗周的证人改过之学及其影响

4.2.1《人谱》的编撰过程以及对《功过格》的批判

4.2.2《人谱》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刘宗周“慎独”之学的关系

4.2.3 刘宗周《人谱》的影响

4.3 刘宗周的后期讲学及其对经学的回归

4.3.1 越中证人书院的创立

4.3.2 证人社讲会的宗旨分歧

4.3.3 刘宗周对经学的回归——以《四书》学、《三礼》学为中心

4.4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交游与思想异同——兼谈蕺山学派与姚江书院派之关系

4.4.1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交游

4.4.2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思想差异:以生死观为中心

4.4.3 蕺山学派与姚江书院派之关系

第5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上):张履祥的由王返朱与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5.1 刘宗周对张履祥的思想影响与张履祥对师门的“补救”之功

5.1.1 张履祥问学蕺山的经过以及所受的影响

5.1.2 张履祥的“由王返朱”及其与刘宗周的思想差异

5.1.3 张履祥所传承的蕺山之学及其于师门的“补救”

5.1.4 张、刘学术异同之思考

5.1.5 张履祥与其他转向程朱一系的刘门弟子

5.2 张履祥“敬义夹持”的工夫论与清初理学的转向

5.2.1 从“主静”到“主敬”——张履祥工夫论转向之一

5.2.2 从“穷理”到“约礼”——张履祥工夫论转向之二

5.2.3 敬义夹持——“主敬”与“约礼”的内外交养

5.3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与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5.3.1 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

5.3.2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

5.3.3 张履祥与清初的尊朱辟王思潮

5.4 从吕留良的疏黄(宗羲)亲张(履祥)来看他们三人的思想异同

5.4.1 吕留良与黄宗羲的交游

5.4.2 吕留良“疏黄”的原因与吕、黄二人出处之异

5.4.3 张履祥与吕留良的交游

5.4.4 吕留良“亲张”的原因与吕、张二人的“尊朱辟王”

5.4.5 吕、黄、张三人思想异同简论

第6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中):陈确对宋儒的批判与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

6.1 刘宗周对陈确的思想影响与陈确所传承的“千秋大业”

6.1.1 陈确从游于刘宗周的三次山阴之行

6.1.2 陈确对先师的孺慕之情及其所传承的“千秋大业”

6.1.3 陈确与张履祥等浙西学人的集社

6.2 陈确的素位之学及其对玄远之学的排斥

6.2.1“素位之学”的提出

6.2.2 素位之学的特点

6.2.3 陈确对“理学家言”之类玄远之学的批判

6.2.4 陈确“素位之学”与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

6.3 陈确《性解》及其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6.3.1 从《性解》来看陈确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6.3.2 陈确性论的特点

6.3.3 陈确对宋儒性论的批判

6.4《大学辨》之辩——从陈确与张履祥《大学》真伪的论辩来看蕺山学派的分化及其与清初学术之关系

6.4.1 陈确与张履祥的交游

6.4.2《大学辨》的撰写及陈确与同人的论辩

6.4.3 陈确与张履祥《大学辨》之辩的过程

6.4.4《大学辨》之辩所体现的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

6.4.5《大学辨》之辩与师说及清初学术转型的关系

第7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下):黄宗羲的经史之学及其在学术史上的继往开来

7.1 刘宗周对黄宗羲的思想影响与黄宗羲对师说的承继与护持

7.1.1 黄宗羲的家学渊源与早期师友

7.1.2 刘宗周对黄宗羲的思想影响及其对师说的承续

7.1.3《刘子全书》、《刘子节要》与黄宗羲对师说的护持

7.2 黄宗羲《明儒学案》与刘宗周学术之承继关系

7.2.1《明儒学案》渊源说略

7.2.2《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名臣言行录》之关系

7.2.3《明儒学案》其他“一本之先师”之处

7.3 黄宗羲与证人书院的复举及其讲会宗旨的转向

7.2.1 越中证人书院的重举与蕺山之学的传承

7.2.2 甬上证人书院的创立与讲会宗旨的转向

7.2.3 刘宗周越中证人书院与黄宗羲甬上证人书院的比较

7.4 黄宗羲与陈确的交游、论评考辨——兼谈黄宗羲对师门的护持及其“一本万殊”学术史观论的建立

7.4.1 黄宗羲与陈确交游考

7.4.2 黄宗羲对陈确学术的初步论评考辨

7.4.3 黄宗羲四篇《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对陈确学术的再论评考辨

7.4.4 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旧录》与陈确的关系辨析

7.4.5 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

第8章 全祖望对蕺山学派的表彰与对蕺山学的承继

8.1 全祖望私淑黄宗羲及其对梨洲之学的表彰——以《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为中心的考察

8.1.1 全祖望之私淑黄宗羲及其搜集、整理、补修黄宗羲的遗著

8.1.2《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

8.1.3 全祖望其他文章对黄宗羲学术的论评

8.2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与黄宗羲、刘宗周的学术承继

8.2.1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对黄宗羲的承继

8.2.2 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对《宋元学案》编撰的影响

8.3 全祖望讲学蕺山书院及其对刘门师弟子的表彰

8.3.1 讲学蕺山书院及其对刘宗周的追慕之情

8.3.2 全祖望辞去蕺山书院山长的原因考辨

8.3.3 全祖望对刘门诸弟子学行的表彰——以《子刘子祠堂配享碑》为中心

8.3.4 关于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的质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刘门弟子简表

附录C 明清学术转型大事系年

展开▼

摘要

明清之际,“天崩地坼”。在变幻莫测、艰苦困穷的时世之中,蕺山学派的学者们经历着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因而磨砺出伟大的道德精神与卓绝的思想学术。
  当时学者大多致力于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重道德践履与经世致用,不喜形上玄远之学,学风渐趋笃实;学术则由王学转向朱学,再由朱学转向考据之学。在刘宗周看来,阳明后学的弊病在于道德践履的忽视与义理阐发的矛盾。为了“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他提出诚意慎独之学以解决朱子、阳明理论上的矛盾;倡导证人改过之说,以《人谱》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严谨、细密的践履工夫;通过《圣学宗要》、《皇明道统录》等书重新梳理宋明理学;回归经典文本,在其《四书》学、《易》学、《三礼》学相关论著之中已经部分引入了考据学的方法。蕺山学的形成还与三个因素有关:许孚远的教导以及周敦颐、朱子等先儒的影响;与周应中、刘永澄、高攀龙等东林友人的交游;证人书院的讲学以及跟陶奭龄与姚江书院派学者以“意”为中心的论辩。蕺山学最大的特点是“统合性”,刘宗周将“慎独”作为统合一切工夫的工夫,“敬”、“静”以及“诚意”等提法都可归入“慎独”工夫。对道德践履的重视也是蕺山学一大特点,《人谱》标志儒家内圣、成德之学的最后完成,《人谱》的思想内容与慎独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谱》对刘门弟子以及后世儒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蕺山学还存在着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刘宗周遭遇三次革职为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外王之学是从“格君心之非”的内圣之学发展出来的。
  刘宗周殉节之后,蕺山学派开始分化。他的三大弟子张履祥、陈确、黄宗羲对明亡清兴各自有着不同的反思,因而对如何编辑“刘子遗书”有不同的看法,对蕺山学也有不同的取舍。其中,张履祥与陈确都继承了刘宗周重践履的特点。张履祥选择程朱理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由王学转向朱学之后开始“尊朱辟王”,这其实是刘宗周以朱学救正王学理路的进一步发展,其用意也在于解决王学所带来的义理上的弊病。与张履祥相比,陈确在学术上更为大胆,已经部分越出理学的矩矱,开始对宋儒的理学进行批判,怀疑宋儒崇信的《大学》非“圣经”,他的学术正好反映了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陈确还致力于弘扬刘宗周的证人改过之学,提出“素位之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黄宗羲对道德践履与思想学术的关系的看法集中于“一本万殊”学说,认为“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反对王学、朱学的门户之见。与张履祥、陈确相比,黄宗羲对刘宗周的继承更为全面,一方面他继续梳理宋明理学,以“师说”为指导编撰了《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另一方面在甬上证人书院的讲会中倡导考据之学,开创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这三大弟子以及其他刘门弟子彼此之间也有学术交流与学术论辩,特别是围绕陈确的《大学辨》、《性解》的论辩,正好体现他们各自对学术转型的不同看法。
  全祖望作为蕺山学派再传、私淑的代表人物,与万氏兄弟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蕺山之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补修《宋元学案》将刘宗周、黄宗羲梳理宋明理学的事业最终完成;撰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子刘子祠堂配享碑》对后世认识蕺山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