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加里·斯奈德《山河无尽》中的解构主义倾向
【6h】

论加里·斯奈德《山河无尽》中的解构主义倾向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Abbreviations

0.1 Gary Snyder and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1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n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1.1 Anti-logocentrism

1.2 Supplement

1.3 Intertextuality

Chapter 2 Reflections of Deconstructive Thoughtin

2. 1Shifting from Anti-logocentrism to Anti-anthropocentrism

2.2 Directly Demonstrating Errors of Anthropocentrism

2.3 Indirectly Dispelling Anthropocentrism

Chapter 3 Applications of Deconstructive Strategies in

3.1 Embodiments of Supplement

3.2 Embodiments of Intertextuality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Appendix B详细中文摘要

致谢

展开▼

摘要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美国著名的生态诗人、散文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1996年出版的《山河无尽》(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是斯奈德历时四十年创作的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诗歌集。全书共有三十九首诗,其间禅宗、神话、能剧、地质学、生物学、山水画、回忆、梦境、想象等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宏大的格局,在表达诗人一贯秉持的生态思想的同时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本文以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为依据,主要探讨了《山河无尽》中所蕴含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采用的解构主义策略。首先,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山河无尽》中蕴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解构主义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的体现。《山河无尽》中所蕴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书写自然,间接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二是直接指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谬误。其次,本文认为《山河无尽》在创作上体现了解构主义的替补观和互文性。解构主义的替补观鼓励读者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山河无尽》进行不同的解读,而不断进行的“替补”使得《山河无尽》的内涵呈多元发展的特征;解构主义的互文性策略则打破了《山河无尽》与其他文本、《山河无尽》与文本外世界的界限,使其诗歌的格局更加宏大,语言更富张力,内涵愈发深邃。解构主义的替补观和互文性使《山河无尽》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与其名称“无尽”完美契合。
  通过文本分析,本文旨在为从后现代主义理论角度研究斯奈德的诗歌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范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