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意空间”在当代地域建筑中的表达
【6h】

“诗意空间”在当代地域建筑中的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社会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诗意空间’’概述

2.1 建筑之魂

2.1.1 建筑的本质

2.1.2 建筑的意义

2.2 诗学概念阐述

2.2.1 诗学的嬗变

2.2.2 意象——意境——境界

2.3 “诗意空间” 的相关理论

2.3.1 空间之觉

2.3.2 诗意、画意、建筑意

2.3.3 “诗意栖息”的哲学思想

2.3.4 “建筑即精神”——路易斯·I·康的建筑之道

2.4 “诗意空间” 的发展历程

2.4.1 传统“诗意空间”的发展历程

2.4.2 现代“诗意空间”的发展历程

2.5 结

第3章 “诗意空间’’的地域性

3.1 当代地域建筑概述

3.1.1 当代地域建筑定义与影响

3.1.2 当代地域建筑的发展

3.2 “诗意空间”地域性表现

3.2.1 地域场所的营建与再现

3.2.2 空间的诗意表现

3.2.3 文化的影响力

3.2.4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3.2.5 信息化与技术化的地域表现

3.3 地域建筑“诗意空间”的美学意义

3.3.1 江山如画--自然美

3.3.2 冷月无声--情感美

3.3.3 逝者如斯--时空美

3.4 结

第4章 当代地域建筑“诗意空间”的构成

4.1 当代地域建筑“诗意空间”的营造逻辑

4.2 当代地域建筑“诗意空间”的构成要素

4.2.1 意象—场所精神

4.2.2 意境—诗境空间

4.2.3 境界—精神势能

4.2.4 三者的关系

4.3 绝对精神的相关理论

4.4 “诗意空间”的实现过程

4.5 结

第5章 当代地域建筑“诗意空间”的表达方法

5.1 意象—场所精神的建立

5.1.1 场所与建筑的联系

5.1.2 师法自然,创造和谐意象

5.1.3 灌注人文艺术,延续历史文脉

5.1.4 场所到空间

5.2 意境—诗境空间的营造

5.2.1 “诗境空间”的特质

5.2.2 宏观的空间诗境

5.2.3 微观的空间诗境

5.2.4 情与景

5.3 境界—精神势能的激发

5.3.1 昭示

5.3.2 惊叹

5.3.3 自然

5.3.4 简素

5.3.5 幽玄

5.3.6 脱俗

5.3.7 顿悟

5.3.8 静寂

5.4 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上帝的语言——教堂的诗意空间

6.2 静谧与光明——孟加拉国议会大厦

6.3 永恒的纪念——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

6.4 安静的力量——李白健美术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社会物质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进步缓慢。在建筑领域,机能主义仍然大行其道,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方兴未艾,而探索建筑精神层面的努力却十分有限。虽然地域建筑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大的努力,可是达到“诗意”的程度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希望为地域建筑设计实践注入新的灵感源泉。
  “诗”本是文学的概念,在当代跨学科和跨文化语境中,“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跟哲学和艺术上的本质——精神却是一样的。于建筑而言,人们通过知觉感知建筑而建立“空间意识”,如果没有知觉,意识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意识,心理将不复存在。因此本文以意识为角度,以现象学和诗学为理论根基,以建筑的本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初步探寻地域化“诗意建筑”的营造方法。
  “诗意的空间”是关于空间本质的物质表达和心理表达的统一体。它试图挣脱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以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一元性认识看待建筑。它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的深刻认识,称为“意象——场所精神”;也包含了对建筑内涵、人体知觉、空间本身的思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称为“意境——空间诗境”;还包含了在“场所精神”和“空间意境”的基础之上激发出的“境界——精神势能”。正好配合了诗学中“意象”“意境”“境界”的概念。同时,根据路易斯·Ⅰ·康和彼得·卒姆托等大师的建筑思想以及黑格尔关于精神的论述,提出诗意空间的营造逻辑:“无形——有形——无形”,以及其递进过程:“感性——理性——精神”,并以此作为指导营造的哲学要义。进而通过建立“场所精神”、营造“空间诗境”和激发“心理势能”三个方面,以知觉为入口,以构建起建筑的“诗意空间”为目标,发展出一套由思辩到指导设计实践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论。为了印证本文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文章的最后,对四个经典建筑案例进行总体分析,揭示其营造建筑诗意的方法。通过对空间诗意的研究和对设计方法的探索,为地域化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支持,也希望建筑学能够成为同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一样,为地方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人们将这种力量反馈社会,使其成为人类进步的潜在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