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省份数据的分析
【6h】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省份数据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说明

2.2 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产生的根源

2.3 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产生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总体差异性的测度分析

3.1 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

3.2 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的总体差异性分析

3.3 我国各省份三次产业周期波动的差异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非同步性分析

4.1 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总体非同步性分析

4.2 我国各省份三次产业周期的非同步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2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6.1 σ收敛性分析

6.2 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收敛性分析

6.3 俱乐部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7.1 中央政府系统构建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7.2 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存在。地区差距已成为我国“三大差距”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伴随着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政府相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在各地区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提高宏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存在有其必然性。文章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经济周期成因区域差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经济波动传导效应区域差异四个层面提炼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必然存在的相关理论。
  我们运用两种方法分别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第一种方法是运用Harding and Pagan(2002,2006)、Camacho,et al.(2008)的方法,分别从总体和产业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总体差异进行测度分析。首先,运用“谷-谷”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的阶段进行划分。其次,测度1978―2015年我国各省份间经济周期在周期长度、周期深度、周期形态方面的差异。其中,周期的长度采用经济周期阶段的持续时间来衡量,周期的深度采用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来衡量,周期的形态采用“溢值(Excess)”这一概念进行衡量。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在长度、深度、形态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周期长度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这些地区经济的扩张动能较强。中西部部分地区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这些地区经济的抗衰退能力较弱。在周期深度方面,东部沿海省份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波幅较大,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扩张能力强但并不稳定。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省份在经济周期收缩阶段波幅较小,说明这些省份在经济周期收缩阶段有较好的稳定性。然后运用欧式距离公式测算我国各省份经济周期两两之间的差异性。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周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地区分布比较分散。最后,采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度三次产业在我国各省份的周期波动情况,从产业角度进一步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测度结果显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扩张能力较强,传统的工业大省第二产业的抗衰退能力较弱,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的扩张能力越强。这可能与三次产业本身的特点及各区域三次产业发展水平有关。
  第二种方法是运用多层次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分别从总体和三次产业两个角度测度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这里的非同步性指的是不同省份退出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非同步性,即:在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各省份经济复苏的时间点是否同步,如果不同步,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运用多层次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对各省份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进行测度。LM检验结果显示:在1%水平条件下拒绝原假设,即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我国不同省份走出收缩阶段的时间是非同步的。模拟退火算法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通常会走在复苏的前列,中部地区省份主要走在中间,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往往走在后面。分产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产业从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一些农业大省通常会走在复苏的前列。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类似,从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会走在复苏的前列,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排列在后面。
  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理论层面,先选取影响因素,再逐一分析其影响机理。无论是内生经济波动还是外生经济冲击,经济周期主要通过贸易和投资两个渠道在区域间进行传递,区际贸易、投资率、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这六个影响因素的差异越大,则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为区际贸易规模与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借用区际贸易规模这个中间变量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如何影响区际贸易规模,就会对区域经济周期的差异性产生类似的影响。因此,我们借鉴贸易领域广泛使用的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采用基准引力模型,测算两两省份间经济周期的整体差异性,以地理距离、经济规模与价格差异等因素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省份间经济周期差异性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各省份经济规模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往往会越密切,从而省份间经济周期的差异性就越小。价格差异对省份间经济周期差异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地方市场的条块分割有关系。地理距离对省份间经济周期差异性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交通通讯事业的日益发达有关系。其次,为全面了解其他各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的影响,文章对基准引力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分别加入产业结构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政府调控能力差异、对外开放度差异、投资率差异等五个因素逐步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能力、对外经济开放度、投资率等因素对省份间经济周期差异有显著性影响,而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简单三次产业的划分没有体现区域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差异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能力和对外经济开放度这三个因素的差异是导致省际间第一产业周期波动差异的主要原因。区际贸易、投资率、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能力、对外开放度这些因素均会显著影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周期波动的差异。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收敛指数、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以及具有聚类效果的收敛性检验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差异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收敛指数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省际间经济周期的差异会逐步缩小,但当整体经济面临较大冲击时,我国各省份间经济周期的差异存在暂时性增大现象。省际间第一、二、三产业经济周期波动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收敛性分析结果表示:我国省际间经济周期差异存在显著的收敛性,省际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周期波动差异也存在显著的收敛性。具有聚类效果的收敛性检验显示:我国省份间经济周期波动差异存在全样本渐进完全收敛和渐进相对收敛,不存在渐进完全收敛俱乐部效应和渐进相对收敛俱乐部效应。
  基于“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显著存在——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逻辑,文章从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中央政府要引导构建和完善区域经济景气指标体系、构建差异化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包括:不同区域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资率高的区域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化程度低的区域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政府调控能力弱的区域加快提高执政水平,外向度高的区域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等内容。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评价贡献与不足,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