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一代“三线人”身份认同研究——以C市Q厂为例
【6h】

第一代“三线人”身份认同研究——以C市Q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对象

第二章 Q厂“三线人”群体的初建:离津前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2.1群体身份初建的国家语境

2.2群体身份初建的社会定义

2.3个体形象的自我构建

2.4 小结:Q厂三线人集体身份的社会建构与个体认同的差异

第三章 Q厂“三线”集体形成与分化初显:C市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3.1三线人群体在C市初期的集体与个体身份认同与建构

3.2三线人群体在C市中期的集体与个体身份认同与建构

3.3三线人群体在C市后期的集体与个体身份认同与建构

3.4三线人个体自我形象的构建与分化

3.5小结:Q厂三线人群体构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结合与分化

第四章 Q厂三线人集体认同的重构

4.1集体认同的重构国家话语

4.2集体认同的重构的社会定义

4.3 个体自我形象的建构

4.4 小结:张力的维系与个体的分化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不同时期融合下的身份认同与建构的逻辑过程

5.2 探讨:时代变迁与身份认同和建构影响

5.3 本文可能的贡献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是以从天津市去往C市Q厂支援建设的第一代“三线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这也是我国自1964年起的一场以工业为主要对象的重大经济战略所造就的大移民——三线建设移民。在这数百万“三线”建设移民中,来自沿海的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产业区的天津产业工人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并在全国起到了代表性作用。在60年代初期,天津机械局便响应国家号召,当即制定并出台天津市各企业支援“三线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并先后从数百家龙头企业中抽调近4万多余职工和近万台机械设备,支援“三线”工业建设,本文中所提到的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也包括在其中。由于作者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结构特点,特选C市Q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第一代“三线人”群体,通过观察和访谈,结合历史文献与资料分析方法,尝试研究支援建设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群体对于自身群体及其个体中的身份认同和建构逻辑,试着总结在这逻辑关系中国家、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多数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的过程中,其主要是根据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互动中共同构筑的。在这一互动中所存在的差异性也促使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逐渐形成统一,即为社会群体。然而,对于群体身份认同的定义则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中个体的集体意识和群体社会定义间相互博弈、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与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笔者在与这一特殊群体的访谈中,通过回忆与现实的相结合下,受访者自身对于支援建设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如何看待,又如何认识这段历史及自身身份,进而分析在群体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试着从第一代“三线人”的口述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寻求他们群体和个体身份认同建构的逻辑。本文遵循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从到C市之前——定居C市——部分回津和不再离开C市的地域差异,以及其中的六个人生阶段作为分析框架,通过这六个阶段的国家话语、社会定义、群体认同及个体认同的逻辑,探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构建的过程。
  本文在分析和探讨这一过程中,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重塑与变化,而在这一重塑和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也随之调整,同时地域间的差异也会长期的影响着在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自我身份和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塑,并使这一特殊群体长期处于身份的焦虑状态下。所以,在这一特殊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希望能探寻该特殊群体身份并形成构建其独有身份认同的逻辑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